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乳山市第一中学
释义

§ 学校简介

乳山市第一中学

乳山市第一中学坐落在乳山市驻地文化区,是一所美丽的花园式学校。创建于1950年秋,原名东海中学乳山分班,校址在夏村镇东家村。同年11月迁至大孤山镇河东村,更名为文登师范乳山分班。翌年8月又改名为山东省乳山中学,属省立中学。1952年秋,因班次增多,校舍不敷使用,乃迁至滕甲庄村。1954年春,上级批准在现今校址建校。1956年秋始招收高中班,学校定名为山东省乳山第一中学,1958年冬,乳山县撤销建制,划归海阳,学校亦更名为山东省海阳第十二中学。1962年1月,乳山县恢复建制,学校又恢复原名。文革期间“教育改革”,乳山一中遂于1968年改名为乳山“五·七”学校,1975年又改名为乳山“五·七”大学,文革后恢复高考,1978年恢复为乳山县第一中学。1994年乳山县撤县改市,更名为乳山市第一中学。经过50多年的风雨沧桑,乳山一中已发展成为一所占地面积10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5.6万平方米的省级规范化学校。

§ 学校概况

学校现有51个教学班,在校生3300多人。学校领导班成员9人,教职工28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81名,高级教师98名,国家级优秀教师5名,省级优秀教师7名,地市级优秀教师11名。

多年来,我校坚持高起点办学,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办学条件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学校拥有高于国家一类标准配置的理化生实验室8个;拥有地面卫星接收站1座,能收视和录制7套教育节目;拥有播控中心和双控闭路电视系统、网络中心和校园网、有线广播系统、多媒体教室、微机室、语音室、电子备课室;拥有藏书达6万多册的图书室和阅览室。今年学校又投资200万远装配了一座占地2400平方米具有纸质阅览和电子阅览双重功能的图书阅览大厅,其中的8间网吧式电子阅览室装备了128台微机。这座大厅可容纳380人同时阅读。此外,每个教研组都配备了高档微机,每个班级都配备了34英寸彩电。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办学理念,自98年以来,教师先后发表国家级论文160多篇,省级论文320多篇,地市级论文500余篇。有6位教师的公开课被评为省级优质课,4位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获省级一等奖。学校先后承担了“中学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和“关于运用体育教学预防和矫正高中学生对学习焦虑的研究”3个省级教研课题。学校先后被定为“山东省教育科研‘十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实验基地”和“山东省教育厅重大课题心理教育实验与研究重点研究基地”

§ 学校成就

自98以来,学校高考升学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04年高考我校本科上线771人,重点上线448人,本科上线率、重点本科上线率连续十二年居威海市24所高中的榜首。据不完全统计,98年来共有7000多名学生被大专以上院校录取,其中62人考入清华和北大,24名学生获山东省高考总分或单科状元,500多名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经验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求是》、《中国教育论坛》、《山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 学校荣誉

多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未来建设实践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多媒体教学先进学校”“山东省科普示范学校”“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山东省优秀团校” 、“山东省青少年工作先进单位” “山东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学校普法工作经验还作为典型在全省依法治校经验交流会上做了汇报。

§ 发展史

乳山一中1950年9月7日创建于夏村镇东家村,曾历经三次迁校,建校之年的11月份迁至河东村,1952年迁至腾甲庄村,1954年迁今校址。初创时仅有5名教师,招收106名学生,编为两个教学班。经过58年的发展,如今在校学生3300余人,61个教学班,拥有教职工300余人。58年间共为社会培养毕业生二万三千余人,被高校录取的大学生一万零五百人。它的由小到大、由落后到先进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瞩目成绩可说是乳山教育的缩影。

1978年前的教学方式是大办工厂(场)的开门办学,学生按毛泽东的指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其实主学是参加工厂、农场的劳动,(乳山一中在马草里办起了拥有200余亩耕地的农场和饲养场,在学校兴办以木螺丝为主的工厂),学文被挤到极次要的位置。1978年经过对“四人帮的批判,学校转向以教学为主的航道,学生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主,重在培养四化所需的合格人才。

文革前乳山一中共向高校输送大学生400人,而改革开放开放的三十年共向高校输送一万零一百人,是前27年的25倍。

建校伊始直至文革期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贯以阶级斗争为纲,毛泽东著作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这种单一化的教育严重地禁锢学生的思想。改革开放后,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进行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励志、法制及感恩教育等融为一体,全方位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饱满人格的四有人才。

1978年前,课堂教学一直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严重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恢复高考后,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学校领导与教师大力探索教学新途径。十年磨一剑,上世纪九十年代终于总结出针对目标诊断补偿、投放目标指导自学、依据目标启发点拨、紧扣目标反馈练习、围绕目标矫正补救等为主要内容的六步教学法,大幅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本世纪初学校又率先改革课堂教学,探索研究出集体备课的备课方式。集体备课突破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发挥集体智慧,共同探讨教学方法,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精细的“艺术品”。集体备课,使学校的课堂教学有了质得飞跃,这一崭新的教学方式迅速在全市进行了推行。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无论在东家村、河东村、滕甲庄村及现校址,校舍一律是低矮、采光不标准的平房。从1990年开始,仅用五年时间,校园内平房一律拆除,代之而起的是宽敞、明亮、装有有线电视、配备多媒体等先进设备的教学楼。2003年学校对实验室进行改造,建成8个超国家一类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改变了过去实验教学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的状况。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学生一日三次用木盒领饭、水桶盛菜,在室外就餐,其主食为地瓜干、窝窝头,菜是萝卜汤、白菜汤与咸菜,粮从家中带,每日菜金一角钱。1990年学校建起一座可容若干名学生同时就餐的餐厅,从而结束了室外就餐的不文明、不卫生的历史。现在的学生一月消费不足200元,便可在餐厅内享受花样繁多、做工精美的自助餐。

2002年,学校建起体育馆后,结束了刮风下雨学生不能进行体育活动的历史。

山东省乳山市第一中学,位于素有“金岭银滩”之称的乳 山市市区,其前身是成立于1950年的东海中学乳山分班,原址在乳山市夏村镇东家村。此后校址屡次迁移,校名也几经更改。1954年春,经上级批准在现址建校。1994年伴随着乳山撤县设市,定名为乳山市第一中学。在50多年的风雨跋涉中,经过几代教育人的薪火相传,乳山一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已发展成为一所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5.6万平方米的省级规范化学校。

学校现有61个教学班,在校生3300多人。教职工32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63名,全国优秀教师5名,山东省优秀教师7名,山东省创新教师1名,威海市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11名,是一支爱岗敬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 [1]

§ 办学理念

乳山一中校领导共有9名成员,是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年富力强的干部队伍,他们始终坚持“为人民办教育、办一流教育”的宗旨,立足于教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现实,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明确了“面向未来、服务社会、科研兴校、素质育人”的办学理念。

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创建一流名校

教育的真谛是陶冶人性,塑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坚持以法制教育为主线,把道德教育作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灵魂,把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作为办学方向。近年来,学校把法制教育虚工实做,真抓实干,建立了校长→级部主任→班主任→学生干部“四位一体”的校内管理网络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校外管理网络,建立健全了安全文明创建机制、管理约束机制、督导评估机构,完善了《学生日常管理规定》、 《学生思想道德考核评估制度》等管理规范条例。另外,学校经常组织学生观看交通法规和扫黄禁毒图片,利用反面教材,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

坚持学生德育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德育工作三部曲,即创建以校园文化为中心的德育环境,规范以建章立制为重点的德育管理机制,确立以培养新时期需要人才为目标的德育标准。突出思想道德、纪律法制、心理健康三大主题,依托环境建设、活动开展、课堂渗透三大载体,拓展团校、班校会、政治课三大渠道的德育教育体系,多途径、全方位、系统 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得以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得以确立。

学校以法制教育为主线的立体教育网络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青少年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最佳团校、山东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师德建设十佳集体、山东省依法治校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校的普法工作经验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经验在全省进行了交流。

强化队伍建设,增强学校发展动力。

建设一支素质过关、作风过硬、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近年来,我校在师资建设方面突出了师德教育、业务培训和人文关怀三个着力点。一是加强师德教育,开展了以“爱心、敬业、创新”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举行了“师德公开承诺签字仪式”,每学期开展一次民主评教活动,强化教师的敬业、自律意识;推行“教师全员参与班会”制度,营造了全员育人的德育新格局,促上了师德水平。二是强化师资培训,主要突出了三个方面:通过举办专题讲座、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上级培训、聘请教研员来校视导、与市内其他学校联合教研、到省内外联谊学校考察学习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落实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新老教师结对子帮扶制度、青年教师“三课”制度(过关课、优质课、推门听课),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大比武活动,强化青年教师培训;每学期举办一次班主任论坛,建立首席班主任制度,定期召开首席班主任例会,突出班主任队伍培训。三是突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创试了教师每天一小时健身制度,给外籍教师家庭寄发贺年卡和慰问信,改善了单职工宿舍楼的居住条件,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激发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一年来,我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成绩显著,涌现出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十大创新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威海市优秀教师、威海市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乳山市十大杰出青年各1人,威海市新课程改革先进人物、乳山市十佳教师各3人。

创新教育教学研究,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加大了推进教育创新的力度,在教学工作方面,主要强抓了三方面研究,一是课堂教学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课堂教学“四项基本原则”,即讲练对半原则、三讲三不讲原则、自主探究原则和“两个五分钟”原则,构建生本化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推行分层教学,通过教学方法分层化、教学目标分层化、作业和测试分层化,引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二是校本教学研究,强化周备课与日研讨相结合的集体教研制度,突出个人二次备课,提高学案质量;扎实开展行动研究,通过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和课堂实录,引导教师进行个人反思;建立周公开课制度和示范课制度,把个人反思发展为同行借鉴反思;完善网上资源库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效果。一年中,全校教师有10多篇论文、教育叙事等研究成果在市地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或获威海市以上奖励。三是课题研究。提倡每位教师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并聘请高校专家来校进行现场指导。2006年,我校的研究课题《学校德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研究》被评为全国 “十五”优秀教研成果二等奖;积极参与威海市重点课题“有效课堂教学”和“实践与创新”的研究,申报的《合作学习中组织行为的研究》等三项子课题被确立为威海市重点课题;山东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概念规律教学中教学行为转变的研究》、《中学生物教师课堂语言评价的研究》通过省级鉴定,威海市规划课题《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的教与学》也即将结题,以该课题研究为依托的信息技术教学网站受到专家的好评。

落实素质教育,引领学生“做人”、“成才”

全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们抱着“完全拥护,积极响应,坚决执行”的态度,采取积极措施,全面贯彻《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一是抓好“40条”的落实,做到七个“规范”:规范课程设置,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规范作息时间,学生早晨6:30起床,晚上9:45熄灯,每天集中学习时间不超过8小时,杜绝加班加点;规范自习管理,学生完全自主学习,不许教师进教室讲课、辅导;规范作业设置,实行作业级部主任审查签字制度,每天作业总量不超过2小时;规范考试评价,考试成绩评价采用等级制,严禁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分数、给学生排名;规范双休日管理,双休日期间,不强迫学生回家或在校,不安排统一作息和统一活动;规范大课间,保障学生每天有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二是拓宽思路,创造条件,引领学生自主发展:休息日开放体育馆、图书馆等教学资源,举办作文大奖赛和迎新春书画展,开展研究性课题实践活动,为学生自主活动、展示特长、发展能力搭建平台;举办学法指导讲座,学生自发组织学法交流活动,出台了《关于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指导意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创试值日班长负责制,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自主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开展感恩教育、节能减排月活动、“心系奥运”演讲比赛、向灾区人民献爱心等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和公民素养教育,教学生做人、成才。

坚持现代化办学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科技成果迅速进入教育领域,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强劲的势头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和突破口,现代传播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从根本上引起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育方法及教育思想的转变。

在现代化建设上,学校以超前的意识和高起点的建设,在硬件设施上一步到位。现在学校拥有地面卫星接收站1座,能收视和录制7套教育节目,拥有播控中心、双向控制闭路电视系统、有线广播系统和电子监控系统及校园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室、微机室、语音室、电子备课室,学校还为每个班级配备了彩电,为每个教研组配备了高档微机,这些现代化教学设施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流的教育装备。学校还把现代化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目前,任课教师全部接受计算机教育,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师中已得到普及和利用。自2000年以来,我校有30余篇论文和课件获市地以上奖励,有10余篇论文和课件获省级奖励。  [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5: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