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乱弹 |
释义 | 乱弹,戏曲名词。出现于清代花部戏曲声腔兴起时期,词义内涵依使用情况不同而异: § 简介 ①泛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戏曲声腔,诸如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啰啰腔、二簧调等,统谓之“乱弹”。此 乱弹说见于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实因它们与具有严格规范的昆曲的区别而得名。 ②对个别戏曲声腔的称谓,如梆子腔、皮簧腔,皆曾自称乱弹。相沿至今,川剧仍称所唱梆子腔剧目为“弹戏”,湘剧仍称所唱皮簧腔为“弹腔”,实系“乱弹戏”和“乱弹腔”的简称。浙江习称戏曲腔调“二凡”、“三五七”为乱弹,并将其在各地衍变的地方戏曲叫做“绍兴乱弹”、“黄岩乱弹”、“温州乱弹”、“浦江乱弹”等,构成一个乱弹声腔系统,简称乱弹腔系。山东莱芜梆子称“吹腔”为乱弹。 ③剧种的称谓。冀南、鲁西北相邻地区流行一种戏曲腔调,与梆子腔、皮簧腔及浙江省之乱弹均不同,当地俗称“乱弹”,并定名为乱弹剧种。 总之,乱弹一词的用法向无严格规范,须据具体情况加以分辨,才能准确理解它的涵义。但无论泛指或专称都含有与昆曲相区别的意思。 § 正文 戏曲名词。出现于清代花部戏曲声腔兴起时期,词义内涵依使用情况不同而异:①泛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戏曲声 腔,诸如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等,统谓之“乱弹”。此说见于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实因它们与具有严格规范的昆曲的区别而得名。②对个别戏曲声腔的称谓,如梆子腔、皮簧腔,皆曾自称乱弹。相沿至今,川剧仍称所唱梆子腔剧目为“弹戏”,湘剧仍称所唱皮簧腔为“弹腔”,实系“乱弹戏”和“乱弹腔”的简称。浙江习称戏曲腔调“二凡”、“三五七”为乱弹,并将其在各地衍变的地方戏曲叫做“绍兴乱弹”、“黄岩乱弹”、“温州乱弹”、“浦江乱弹”等,构成一个乱弹声腔系统,简称乱弹腔系。山东莱芜梆子称“吹腔”为乱弹。③剧种的称谓。冀南、鲁西北相邻地区流行一种戏曲腔调,与梆子腔、皮簧腔及浙江省之乱弹均不同,当地俗称“乱弹”,并定名为乱弹剧种。总之,乱弹一词的用法向无严格规范,须据具体情况加以分辨,才能准确理解它的涵义。但无论泛指或专称都含有与昆曲相区别的意思。 § 民俗艺术 乱弹:泛指清代康熙末年到道光末年的一百多年间新兴的地方声腔剧种。戏曲名词。“乱弹”一词在我国戏曲声腔 乱弹中含义很多,大抵可分四类:1、作为戏曲声腔名称,基本上与梆子腔同,亦兼指梆子腔系统的主要剧种秦腔,秦腔因用弹拔乐器伴奏而被称为“乱弹”,在某些受秦腔影响较大的剧种中,也有直接以乱弹为腔调名的,如绍剧也叫“绍兴乱弹”,川剧中有“弹戏”等。2、当“昆、乱”或“昆、高、乱”并称时,乱弹系作为昆腔或昆腔、高腔以外各剧种统称,3、有人把京剧称为“乱弹”,如过去以“文武昆乱不挡”形容演员能兼演昆剧和京剧,4、某些剧种因兼唱多种不同声腔源流的腔调,剧目、也以乱弹为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等。 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角色可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大净、毛净、丑角等十几种。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经秦,汉,隋,唐,宋,元,明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嗓,主要流行于西北各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秦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是在古时陕、甘、宁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由于它产生于民间,所以能够生动地反映出人民的愿望、爱憎、痛苦和欢乐,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因而有着深厚的根基。秦腔艺术源远流长。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其后秦腔受到宋词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日臻完美。明朝嘉靖年间,甘、陕一带的秦腔逐渐演变成了梆子戏。清乾隆时,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于秦腔。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路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 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乱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乱弹 § 秦腔简介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甘肃古称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为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 起源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乱弹"一词在我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有曾把京剧称为"乱弹",也有的剧种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 § 发展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 演变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演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 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其中的西路入川后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 § 剧目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 板腔体音乐体制和京剧的形成 由于秦腔的很多剧目都是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由于秦腔音乐反映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且较早地(也可能是最的)形成了比较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音乐体制;加上秦腔艺人逐渐创造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都给各剧以不同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各个梆子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形成。 § 艺术特点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 乱弹慨激昂,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垫板腔等四类。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属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均重唱,名曰唱乱弹。民间有“东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之说。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乱弹,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其中有些生角的大板乱弹,长达数十句之多,如《白逼宫》中汉献帝的哭音乱弹,要唱五十多句,讲究唱得潇洒自然,优美动听,民间称做“酥板乱弹”。《下河东》的四十八哭,要排唱四十八句;《斩李广》的七十二个再不能,要排唱七十二句。花脸唱腔讲究“将音”和“嗷音”,调高难唱,能者则成名家。秦腔曲牌分弦乐、唢呐、海笛、笙管、昆曲、套曲六类,主要为弦乐和唢呐曲牌。秦腔的音乐伴奏,向称四大件,以二弦为主奏,人称秦腔之“胆”。琴师在秦腔戏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于舞台前场后部正中。伴奏音乐擅奏老调,音高为“三眼调”。三十年代后改用出调(即下把拉法)。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体制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一般戏班,都要按行当建置以“四梁四柱”为骨干的三路角色制。头路角色包括头道须生、正旦、花脸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须生、二花脸和丑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为三路角色。各路角色的佼佼者,均可挂头牌演出,其他即为配角。条件优越的戏班,常不惜重金邀请名角。各行皆能,文;武、昆、乱不挡的多面手、好把式,又称“戏包袱”,或叫“饱肚子”。秦腔表演技艺十分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枪背、顶灯、咬牙、转椅等。神话戏的表演技艺,更为奇特而多姿。如演《黄河阵》,要用五种法宝道具。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长串焰火,金交剪能飞出朵朵蝴蝶。除此,花脸讲究架子功,以显威武豪迈的气概,群众称其为“架架儿”。 § 参考资料: 1.中国秦腔网:http://www.qinqiang.com/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