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众生之道 |
释义 | § 概要 作 者:【英国】塞缪尔·巴特勒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日 期:2004年4月 开 本:32开 版 次:第1版 页 数:192页 装 帧:平装 ISBN号:7-80657-558-8/I·425 市 场 价: 19.20元 本书为自传性小说,表现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宗教家庭,由于父母的虚伪和专制,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极大的伤害和扭曲,从而批判了当时英国的宗教和教育及其价值观,表达了对人性的追求。《众生之道》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并可资当今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借鉴。 § 相关介绍 《众生之道》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重要作家塞缪尔·巴特勒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因为它不留情面地展示了宗教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破坏性角色,因为它在一个不太喜欢讽刺的时代复活了斯威夫特的讽刺精神,因为它是受达尔文和其他生物科学家学说影响最深的一部小说,还因为它表达了作者自己关于生命遗传的独特思想以及否定维多利亚时期价值观的叛逆精神。 塞缪尔·巴特勒一八三五年出生在英国西部什鲁斯伯里的一个牧师家庭,家里几代人都是牧师,祖父还曾在英国中西部的利奇菲尔德当过主教。从什鲁斯伯里中学毕业后,巴特勒进了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念书,二十三岁时毕业。父亲希望他继承家族传统,当一名牧师。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巴特勒渐渐对自己的家庭、从小所受的宗教教育、所接触的基督教,以及父亲所代表的一切产生反感,与父亲日渐疏远,终于在和父亲大吵了一次后,只身移居新西兰,在那里经营牧场。五年后,他赚了钱返回英国,定居伦敦。 巴特勒在新西兰读到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受到了震撼,立刻成为达尔文的热情追随者。但这种情况并没有维持太久,因为在遗传和变异等问题上他与达尔文有重大分歧。他认为生命是一种记忆,活的物质具有记忆能力,死的物质不具有记忆能力,“生命如同一首赋格曲,一切都从主题滋生出来,而不可能有什么新内容。”这种观点与达尔文的进化论发生冲突,使巴特勒与正统达尔文派形成敌对局面。加上他一贯攻击宗教,于是他同时和当时英国社会的两大势力对立起来。这当然需要有过人的胆识和智慧。 一八七二年,巴特勒的一部重要作品《埃瑞洪》问世,给他带来了声誉,书名是英文词“乌有乡”的倒写。这部作品被普遍认为是继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以来最重要的一部讽刺作品。和书名一样,书中的埃瑞洪社会也是颠倒过来的英国社会,作品体现了巴特勒所关注的两大主题:宗教和进化。 《众生之道》是一部自传性小说,反映了巴特勒的主要观点,被公认是巴特勒的代表作。此书一八七三年动笔,一八八五年写成,但直到巴特勒死后第二年即一九○三年才出版。小说主要叙述主人公恩斯特从令人窒息的家庭环境中逃离出去的过程,整个经过都是由一个名叫奥佛顿的作家叙述的。巴特勒的生活和精神历程体现在小说中的两个人物身上,恩斯特代表他的早年经历,奥佛顿代表他成年后的精神思想。其他人物也都能在巴特勒的实际生活中找到原型:西奥博和克里斯蒂娜就是他自己的父母;汤利和阿丽亚代表的是巴特勒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们头脑健全,身体健康,长得好看,不缺钱花。拉夫镇中学校长斯金纳博士就是巴特勒的祖父,他祖父在担任利奇菲尔德主教前一直在他就读的什鲁斯伯里中学当校长。 小说无情地鞭挞了维多利亚时代宗教家庭中父母的虚伪和专制,并且以此来抨击他们所代表的宗教和教育。恩斯特对父母始终抱有一种仇视态度,这是他父母造成的,不幸的是他的父母永远也意识不到这一点,一直自以为是天底下最好的父母亲。他们在对待子女方面的所作所为,令早先被父母管教得只会服从的恩斯特终于忍无可忍,决定和他们一刀两断。小说以这种方式彻底否定了维多利亚时期的价值观。作者在小说里感慨地说:“几代人为什么要有一段时间同时存在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像一颗颗卵一样各自都用一张英格兰银行发行的一两万英镑的钞票包起来,整整齐齐埋在一个个小洞里,等到像小黄蜂一样孵化出来时,发现爸爸妈妈不但给自己留下大量可随时取用的食物,而且在它自己能独立生存前好几个星期,老蜂早已被麻雀吃掉了?”作为子女,对父母亲直接表达这样的态度,这在当时的英国的确是振聋发聩的声音,值得每一个父母检讨自己对待子女的方式。小说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关于遗传的观点,在这方面作者可谓不惜笔墨,不但淋漓尽致地描述了恩斯特的父亲,而且还详尽地描述了恩斯特的祖父和曾祖父,试图证明恩斯特的性格形成其来有自。 小说中体现的作者关于进化论的观点不够清晰。一方面他表达了“生命即记忆”的生物决定论观点,这也是他在许多论文中一贯坚持的观点,但另一方面却又通过故事情节强调了环境影响的重要性,譬如恩斯特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抚养就是这样一种暗示,而这又是一种文化决定论观点。小说在作者生前一直没有发表,或许和这种无法调和的矛盾有关。然而在一部小说中,观点毕竟不是主要的,重要的还是故事本身。故事的叙述风格可谓独辟蹊径,一反当时的传统,并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日常生活的平铺直叙,但是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表现出了细致的感觉、深刻的体验、周全的观察,兼有幽默笔法和辛辣讽刺。散见于小说中的议论往往极有见地,颇能引起读者共鸣,如:“具有难能可贵的品德,才能达到至高的标准。而难能可贵的品德就像稀有的植物或动物一样,无法在这个世界独立生存。一种品德若要有益于社会大众,就必须像金子一样混合在更经久耐磨的普通金属之中。”小说里有许多议论在一百年后的今天读起来,仿佛预言一般。另外,小说在展示父母和子女关系方面,特别是对父母的批评方面表现出的客观、深刻、毫不遮掩和切中要害,都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甚至对今天的每一个父母都不失为一种借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