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伊斯坦布尔
释义

§ 简介

伊斯坦布尔

伊斯坦布尔,横跨欧亚两大洲。她除了是欧、亚、非三洲的交叉路口和黑海、地中海、印度洋的交通枢纽外,还是世界上惟一曾经拥有三个名字的著名国际大都市。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和伊斯坦布尔都是她的美丽名字。作为欧亚两洲分界线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从城中穿过,将这座古城一分为二,伊斯坦布尔也就成了全世界唯一一座地跨欧亚两洲的城市。

§ 名称

伊斯坦布尔在其存在的历史之中曾拥有过很多个不同的名字,这些名字都是受该市统治者的文化、语言和宗教所影响。而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士坦堡这些旧名现时仍然是某些国家活跃使用的名称。除这些名字之外,伊斯坦布尔亦曾被称为“新罗马”或“第二罗马”,因为罗马帝国君主君士坦丁大帝在古代希腊殖民地拜占庭城建立了罗马帝国的纯正基督教首都,以抗衡仍有大量异教徒充斥的罗马城。 伊斯坦布尔亦别名“七座山丘的城市”,因为该市的老城是由君士坦丁建于七座山丘上,以与罗马的七座山丘相映衬。这七座山丘在市徽内以七座清真寺代表,每座山上一座。由于伊斯坦布尔在整个中世纪有着极高的重要性和丰厚的财富,所以伊斯坦布尔的另一个别名是Vasileousa Polis(“众城市的女王”)。中文译名方面,大陆官方以音译为“伊斯坦布尔”,港台则采半音半意,译为“伊斯坦堡”。

§ 历史

伊斯坦布尔

伊斯坦布尔为历史名城,始建于公元前660年,当时希腊人在今“皇宫鼻”的地方依山筑城,取名拜占廷。公元324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从罗马迁都于此,将其重建,改名君士坦丁堡,别称新罗马。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成为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的首都。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迈赫迈特攻占该城,灭了东罗马,改名为伊斯坦布尔,自此至1923年为奥斯曼帝国首都。

君士坦丁堡被攻陷之时,城内几无人烟,穆罕默德二世从其他被征服的地区如伯罗奔尼撒半岛、萨洛尼卡和希腊诸岛上迁来居民,圣索菲亚大教堂和其他拜占庭建筑改为清真寺。希腊牧首的职位予以保留,但迁入帕马卡里斯圣母教堂,即费特希耶清真寺,后来又将长驻地设在费内尔区,苏丹在现为伊斯坦布尔大学校址上建造旧王宫,现已不存。稍后苏丹又建立托普卡珀宫,现为博物馆。他还在金角湾顶端建造埃干普清真寺,在圣使徒长方形教堂旧址上建造法蒂玛清真寺。1457年,奥斯曼帝国都城从阿德里安堡迁至此城。

穆罕默德二世之后,伊斯坦布尔经历了长期的和平发展,中间只受到地震、火灾和流行病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历代苏丹和大臣致力于建造喷泉、清真寺、宫殿和慈善基金会等,城市外观完全改变。土耳其建筑物的兴建在苏莱曼一世在位时达到最辉煌的阶段。伟大的建筑师米玛·希南的作品点缀了这个城市的天空线。

伊斯坦布尔第二次历史性的变化发生在19世纪奥斯曼统治临近崩溃之时,这一阶段被称为内部改革时期。改革的过程中发生过严重的叛乱。例如1826年在竞技场对耶尼切里近卫军的屠杀。随着进步的苏丹马哈茂德二世对保守的反对派的胜利,伊斯坦布尔开始大踏步西化。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因有轮船可以抵达伊斯坦布尔,大量欧洲访问者日益增多,横跨金角湾的第一座桥梁建于1838年,1839年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颁布一项法令,保证所有的臣民不论何种信仰,都有生命、财产安全。1853年-1856年发生的克里米亚战争以及英法援军在伊斯坦布尔的驻扎加快了城市的西方化步伐。

20世纪最初25年,发生了多次混乱局面,标志着奥斯曼帝国的死亡和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的诞生,1908年该城被青年土耳其党人占领,废黜了人们痛恨的独裁暴君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1912年-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中,伊斯坦布尔险些被保加利亚人占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发起的夺取该城的加利波利战役遭到惨败,损兵20万。停战后,该城为法、英、意共管。小亚细亚的希土战争及俄国革命后,成千上万的难民来到伊斯坦布尔。民族主义者凯末尔胜利后,废除了苏丹制,收回了伊斯坦布尔,但他觉得这个城市不大安全,就把首都迁到安卡拉。现在的伊斯坦布尔因汽车过多产生严重的交通拥挤问题,城内大段地区的建筑物被拆除作修建高速公路之用。[1]

§ 地理

伊斯坦布尔省是土耳其最重要的省份之一,位于土耳其西北部马尔马拉地区,北临黑海, 南濒马尔马拉海,面积5220平方公里,人口1400万(其中市区920万),下辖13个市、县和20个区。气候属地中海型,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4.2度,最高为摄氏31.7度,最低气温-1.6度,平均相对湿度76.2%,平均降雨量57.1毫米。

§ 历史

伊斯坦布尔为历史名城,始建于公元前660年,当时希腊人在今“皇宫鼻”的地方依山筑城,取名拜占廷。公元324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从罗马迁都于此,将其重建,改名君士坦丁堡,别称新罗马。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成为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的首都。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迈赫迈特攻占该城,灭了东罗马,改名为伊斯坦布尔,自此至1923年为奥斯曼帝国首都。

§ 经济

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的商埠,在土耳其的地位举足轻重,以下数字可反映伊斯坦布尔在土耳其的地位,人口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国民生产总值占23%,进出口贸易占48%,税收占37%,存款占40%,贷款占37.7%,银行总部数量占89%,银行分支机构数量占27.3%,车辆占20%。人均GDP约为6000美元。工业主要有纺织、食品、电子、水泥、烟草、皮革、金属、电器、运输工具、船舶修理等。 全省的可耕地不多,但农业发达,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燕麦、大麦和甜菜,还有渔业、畜牧业和园艺业,旅游业发达,金融活动十分活跃。

§ 交通

伊斯坦布尔是联结欧亚的枢纽,海路、公路和铁路四通八达。1973年和1988年建成的两座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使该市欧亚两部分联为一体。 该市的阿塔图尔克机场是土耳其最大的国际机场,规模宏大,可起降各种大型喷气式飞机,与欧洲各大城市及中亚、中东、北非等地均有航班。

§ 旅游

伊斯坦布尔旅游资源丰富,许多名胜古迹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旅游者。最著名的有托普卡帕故宫博物馆(老王宫)、道尔马巴赫切宫(新王宫)、苏丹阿赫迈特清真寺(即蓝色清真寺)、阿亚索菲亚博物馆(即圣·索菲亚教堂)、阿塔图尔克革命博物馆、女儿塔、卡帕勒市场(意思是封闭的市场)、 埃及市场、王子岛、步行街、塔克西姆广场等。大学有伊斯坦布尔大学、 伊斯坦布尔技术大学、海峡大学和其他高等院校。 (来源:中国人民共和国驻伊斯坦布尔总领事馆)

§ 人文

政府

市长由共和国总统任命,是伊斯坦布尔市的行政长官和伊斯坦布尔省的省长,君士坦丁大帝以罗马为模式将城市组成14个区,现又划分为12个市区,每个市区有一个区长。

人民

居民中多数是土耳其热你,其他种族集团有库尔德人,阿拉伯人、土库曼人和格鲁吉亚人。伊斯坦布尔和其他大城市一样,吸引愈来愈多的农村人口来此定居。农村居民入城后多在无卫生设备的简陋棚屋中。原属多数的土耳其穆斯林人口日益增多,原来就处于少数的基督教和犹太人在百分比上日益减少。1990年人口约675万。

保健

伊斯坦布尔省的保健服务大多集中在该市,约有70多家医院,约半数为公立。

教育

第一所大学时425年狄奥多西二世所建,1453年又建立了一所伊斯坦布尔大学。在金角湾的格拉塔一侧有一所理工大学以及美术学、理工学校、商业学校和经济学校。外国的教育机构有1863年建的只收男生的美国罗伯特学院和1871年建立的只收女生的美国学院。

文化

伊斯坦布尔文化宫是最重要的艺术中心,内有一音乐厅、一画廊和两座剧院。市交响乐团河市歌剧团在此演出。数量众多的学会和研究机构总部都设在市内。其中有地理学会、德国和法国考古研究所和土耳其民俗学会。在小切克梅杰有一个核研究中心。

有许多公立和私立的图书馆,建于1677年的规模小但专业性强的克普吕律图书馆,收藏有奥斯曼帝国初期出版物以及1000多年的手写艺术作品。许多本市的清真寺、宫殿和其他大型建筑物中有博物馆;其他有名的博物馆有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土耳其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以及土耳其近卫军博物馆。

§ 经济

工业

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的海港和工业中心。该市主要制造品为编织物、面粉加工、纸烟、水泥和玻璃。

运输

旅游业是伊斯坦布尔日益增加的收入来源。沿旧城墙有铁路。城市的亚洲部分是海达尔帕夏车站,是巴格达铁路的起点。海上交通服务有多种形式:有港口的小舢板,小轮渡,也有国际大轮船。耶希尔柯机场在城西约27千米处。市内交通有公共汽车,渡轮最远可达南面海上的克孜勒群岛王子岛,航程往返需要数小时。

§ 特色

伊斯坦布尔名片之一宣礼塔城 伊斯坦布尔名片之一宣礼塔城

当你走进这座历史悠久,有着92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时,你不仅可见到高耸入云的现代建筑和宽阔的马路、宏伟的立交桥、琳琅满目的商品与奔腾不息的车水马龙,而且最令你惊讶的恐怕还是经历了几千年沧桑巨变后的众多历史遗迹和仍然保存完好的各式古代建筑。 古教堂、大清真寺、大皇宫等仍傲然挺立,向人们述说着它的文明与辉煌。夕阳西下时,伫立在海峡大桥的桥头,凝望对岸的窗户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射出点点橘红,峡湾金光闪闪,两岸青山苍翠,古堡、 清真寺、教堂、宫殿、房舍、渡轮……为这座城市凭添了不尽的神圣色彩。这时你会被伊斯坦布尔的美丽所折服,也就会理解若干世纪前人们为何选择了这个地方。入夜,在充满神奇色彩的辉煌灯火中,你会情不自禁地追忆这座历史古城的悠悠岁月。伊斯坦布尔始建于公元前660年,当时称拜占庭。公元324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从罗马迁都于此,改名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君士坦丁堡成为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公元1453年,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此城,灭亡了东罗马,这里又成了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直至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迁都安卡拉为止。13世纪初,十字军进攻时,这座古城曾被烧毁。如今,市区已扩大到黄金角湾以北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东岸的于斯屈达尔等地。在黄金角南面的伊斯坦布尔旧城区仍保留有城墙,城墙使地处半岛的城区与大陆相隔。经过近年来的市政建设,伊斯坦布尔的市容更加多姿多彩,既有沿着海峡地形蜿蜒曲折的古老街衢,又有宽敞笔直的土耳其大道、独立大道以及耸立在大道两旁的现代化大厦。苍穹下,清真寺尖塔闪闪发光,红屋顶的哥特式建筑和古色古香的伊斯兰屋宇交错其间;现代化的洲际旅馆和古罗马的狄奥多西城墙交相辉映。近1700的都城历史,给伊斯坦布尔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市内3000余座大小清真寺,可供全市1000万穆斯林礼拜之用。此外,城市内高耸的宣礼塔多达1000余座,在伊斯坦布尔市,只要举目四望,总会有造型各异的宣礼塔映入眼帘,故城市也有“宣礼塔城”之称。

伊斯坦布尔名片之二蓝色清真寺 伊斯坦布尔名片之二蓝色清真寺

蓝色清真寺是回教世界最优秀的建筑师锡南(Sinan)的得意弟子Mehmet Aga的作品,也是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建于1609年。清真寺内墙壁全部用蓝、白两色的依兹尼克磁砖装饰。巨大的原定周围有六根尖塔,蓝色清真寺是世界十大奇景之一。建造蓝色清真寺没有使用一根钉子,而且历经数次地震却未倒坍。260个小窗、2万多块蓝色磁砖、地毯和阿拉伯书法艺术是该寺的重要看点。 蓝色清真寺(Blue Mosque)其实是通称,得名于伊兹尼蓝磁砖的光彩,它真正的名称应该是素檀何密清真寺(Sultanahmet Camii),可以说是伊斯坦布尔旧市街的中心。蓝色清真寺建于17世纪,大圆顶直径达27.5公尺,另外还有4个较小的圆顶30个小圆顶,大圆小圆煞是好看;而清真寺不可或缺的尖塔,蓝色清真寺当然也有,高43公尺,而且硬是比一般的清真寺多了一根;据说只有回教圣城麦加的清真寺才能盖六根尖塔,蓝色清真寺在兴建时,建筑师听到素檀何密一世“黄金的”的命令,没想到“黄金的”和“六根的”音很近,结果蓝色清真寺就逾矩有了六根尖塔。蓝色清真寺的宗主,是伊斯坦布尔的苏丹·哈迈德·杰米伊。蓝色清真寺的本名是艾克森克尔清真寺,是马姆鲁克王朝时代的军人艾克森克尔于1346年建造的。"艾克森克尔"在土耳其语中的意思就是"白色之鹰"。清真寺外有由36座大小不同的坟墓构成的陵墓,中间一座是苏丹阿赫迈特一世的。陵前是一座19世纪的大理石石面的钟塔,后面为图书馆。陵墓始建于阿赫迈特在位时,1617年阿赫迈特死后,由其子奥斯曼二世监督完工。该陵为方形,圆顶式的门廊,后院有广场。入口的大拱形门由6根大柱子支撑着,中央为一十字圆顶,旁边是一小圆顶。黑檀木的墓门上刻着《可兰经》经文。灰胶纸拍板窗现已被玻璃窗所替代,使里面非常明亮。窗间细镶板为17世纪的瓦所覆盖,分别为深绿、深红、蓝和白色。这一瓦饰的惊人的特点在于内部深蓝的背景下又有一组冷淡的白色铭文。圆顶和墙是泥夯的。在面对入口的大理石神龛上,写着奥斯曼二世关于建造该陵的碑文。

伊斯坦布尔名片之三托普卡珀博物馆 伊斯坦布尔名片之三托普卡珀博物馆

旧城区的托普卡珀博物馆原是土耳其苏丹的宫殿, 建于1478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辟为博物馆。该宫殿曾是奥斯曼帝国近500年的权力中心,现陈列着奥斯曼帝国无数国宝和伊斯兰教珍贵文物。坐落在伊斯坦布尔“金角湾”南岸的“皇宫岬”的山顶上。1474年素丹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在位)下令始建,历时4年建成。因建在拜占庭卡珀城堡遗址,故名。宫殿有7座大门,4座朝陆地,3座朝海边,正门面对阿亚索菲亚清真寺和素丹艾哈迈德清真寺所在广场。 大门内300米处有一道中门,为皇宫的入口处。中门内为御花园,花园右侧为御厨房、粮库,左侧经过“白人宦官门”则是素丹、嫔妃的内宫。花园深处的“库贝阿尔特”殿,是素丹召集大臣议事之地。全宫可分3个内苑,其旁环绕着成组的殿堂。其中有名的殿堂有:逊奈厅、圣物殿、巴格达殿、觐见厅、索法清真寺等。后世素丹又沿博斯普鲁斯海峡增建新宫5座,使“皇宫岬”深入海中。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辟为博物馆。展馆分圣物馆、中国瓷器馆、珍宝馆、兵器馆、御衣馆、皇家识物馆。圣物馆珍藏有先知穆罕默德的牙齿、佩剑、手迹、印在砖石上的脚印,哈里发艾布·伯克尔和欧麦尔用过的宝剑,奥斯曼念过的手抄本《古兰经》及麦加克尔白的圣土等。珍宝馆收藏有以宝石镶嵌的武器、宝石佩饰、特奇珍贵宝石、素丹宝石镶嵌的宝座、纯金烛台(重48公斤,镶6666颗蓝色钻石)等。瓷器馆收藏有中国自唐至清代名瓷,多达20700件左右,品种多样。有些碗、盘印有《古兰经》文,为明代所制。还有一座图书馆和书法展览室,收藏有伊斯兰典籍和名人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书法。展馆展现了奥斯曼帝国优秀的古代文化成果。

勺子钻石——镇馆之宝

其重量高达84克拉,大小和名贵程度均仅次于英国女王王冠上的印度之星。传说最早是个捡垃圾的人拾到,用它换了两把木勺子。后被一商人发现买下,辗转才进了皇宫,得以还其尊贵。因此称作“勺子钻石”。想必是取视钱财如粪土之意吧。博物馆占地70万平方米,馆内收藏有土耳其历史上许多珍贵文物,其中珍藏中国古瓷约1万件,已成为中土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见证。目前,放在伊斯坦布尔“托普卡珀宫博物馆”中国瓷器馆中的中国瓷器多达4000多件。展出的中国古瓷,上至唐、宋,下至元、明、清等朝代的青花瓷,洁白如雪,青光照人。明、清两代的彩色瓷器中,有玉绿色的瓷碗,黄花纹的磁盘,咖啡色的瓷壶,紫红色的瓷瓮等,色泽依然十分鲜艳。有的瓷器底部“大明嘉靖年制”,“大清雍正年制”等中国字体赫然显目,使得异乡做客的中国参观者倍感亲切。土耳其人说,现在其他国家的中国文物多是经战争、抢夺或走私等途径获得的。而托普卡珀宫博物馆里的中国珍品,则是中土两国千百年丝绸之路和平友好通商的结果。

伊斯坦布尔名片之四地跨欧亚的永恒之城 伊斯坦布尔名片之四地跨欧亚的永恒之城

伊斯坦布尔是一个同时跨越欧、亚两大洲的名城,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最大的港口、工商业中心和主要的旅游胜地。作为世界文明之都的伊斯坦布尔,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土耳其的“心动之地”。 在土耳其的历史、商业、民间传说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均独占鳌头。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伊斯坦布尔自古以来即为交通、军事、商业和宗教的重地,并曾为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有3000多年历史,其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不管是罗马式斗兽场还是妻妾成群的后宫,都令人怦然心动。 从罗马帝国留下来的君士坦丁堡古城的古典支柱、高低错落的圆形拱顶、高耸的尖塔装饰着整个市区。在伊斯坦布尔城中间通过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是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市区沿海峡两侧和马尔马拉海滨伸展,长达40公里。海峡西岸的欧洲部分被一条伸入内地的狭长海湾(金角湾)分为两个区,北是贝约卢区,南是旧城区。海峡东岸的亚洲部分称作于斯屈达尔区。伊斯坦布尔不仅地理上横跨两洲,而且还兼收并蓄欧、亚、非三洲各民族思想、文化、艺术之精粹,从而成为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交汇点,随之遗留下许多源远流长的名胜古迹。伊斯坦布尔现有40多座博物馆、20多座教堂、450多座清真寺。这些美丽的建筑本身及其收藏的大量文物,都是东西方交汇点的生动见证。在古代东方博物馆展有苏美尔人的头像、巴比伦人的瓦器、亚述人的浮雕等,这些都是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和小亚细亚地区各民族史前时期的文物。在考古博物馆有大量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文物,其中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巨大石棺,是公元前4世纪希腊艺术的杰作。在考拉教堂,有大量关于圣母、基督和使徒的壁画,是拜占庭艺术的代表作。在苏莱曼尼耶清真寺,雕梁画栋、镂金刻银,有许多奥斯曼时期的艺术珍品。在市内西岸旧城区里,历代各帝国时期遗留下的石砌古堡、城垣、塔楼、渡槽随处可见。

风光秀丽、古迹繁多、交通便利、商业发达,使伊斯坦布尔成为一座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欧亚两大洲共有的一颗明珠。

伊斯坦布尔名片之五拜占庭 伊斯坦布尔名片之五拜占庭

伊斯坦布尔始建于公元前660年,当时称拜占庭。位于巴尔干半岛东端,临博斯普鲁斯海峡,扼黑海门户,当欧亚交通要冲。公元33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迁都于此,改称君士坦丁堡。别称新罗马。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君士坦丁堡成为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的首都。此后数百年间,成为地中海东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公元1453年,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此城,灭亡了东罗马,这里又成了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直至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迁都安卡拉为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