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亵衣
释义

§ 解释

1.内衣,贴身之衣。

《礼记·檀弓下》:“ 季康子 之母死,陈亵衣。 敬姜 曰:‘妇人不饰,不敢见舅姑。将有四方之宾来,亵衣何为陈于斯?’命彻之。” 汉 司马相如《美人赋》:“女乃弛其上服,表其亵衣,皓体呈露,弱骨丰肌。”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籍没二相之害》:“其妇女自 赵太夫人 而下,始出宅门时,监搜者至揣及亵衣脐腹以下。” 茅盾 《子夜》三:“她的紧裹着臀部的淡红印度绸的亵衣,全都露出来了。”

2.脏衣。指已穿过的衣服。

《仪礼·既夕礼》:“彻亵衣,加新衣。” 郑玄 注:“故衣垢污,为来人秽恶之。” 贾公彦 疏:“‘彻亵衣’据死者而言,则生者亦去故衣,服新衣矣。‘彻亵衣’谓故玄端已有垢污,故来人秽恶,是以彻去之。‘加新衣’者,谓更加新朝服。《丧大记》亦云:‘彻亵衣,加新衣。’ 郑 注云:‘彻亵衣,则所加者新朝服矣,互言之也。’”

3.私服,家居的便服。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 汉 之末世,则异于兹:蓬发乱鬓,横挟不带,或亵衣以接人,或裸袒而箕踞。” 明 沉德符 《野获编·佞幸·士人无赖》:“兵部尚书 王琼 ,头戴罛剌,亵衣,潜入豹房,与上通宵狎饮。”《扶风传信录》附录《后会仙记》:“ 柳 乃拂衣慢立,欲行礼, 仇 以亵衣辞, 柳 亦敛衣退,似无复拘拘者。”

§ 简介

古代女子的内衣最早被称为“亵衣”。“亵”意为“轻浮、不庄重”,可见古人对内衣的心态是回避和隐讳的。

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史料见于汉朝。古代女子内衣蕴藏着不尽的昔日情怀, “前圆后方,前短后长,这是应和天地人合一的传统理念;过腰、胸、肩等分别系带,是为了在流动中达到不同的‘塑身修形’效果。   袋口的拼接处,必须绣上小幅图案来遮住线的结点,保持画面完整,这便是所谓‘出境生情’”,且汇聚了绣、缝、贴、补、缀、盘、滚等几十种工艺,用以表达不同的主题。可惜有些工艺,今天已经失传。

特点

中国古代女性内衣是以一种朦朦胧胧、时隐时显、含羞内敛来抒发对美、情以及身体表现的企望。尤其在民间,女性内衣表现着更多的优雅与浪漫,通过内衣来传颂身体语言更具想象力与创造力,给中华服饰文化增添了不少的生动和潇洒。情和艺是中国古代内衣的完美结合。如果是覆盖胸背的前后片式内衣,一定是前片表愿望,后片表浪漫。内衣表达的是情感,它是女性私密空间中的悄悄话语,因为社会观念的限制,所有的人生理想在外衣上根本不敢体现,但在内衣上,可以充分描画,尽情吐露。它的精致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款式独特  亵衣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在造型理念上,强调在内衣的方寸之间通过巧妙分割来塑形修身。在款式结构的经营中注重平面形态的不同分割与布局,在奇巧的方寸分割中体现独到的创意理念,达到平中出奇、平中出神、平中生韵。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制式既具有合乎人体装束的自然属性又与习俗礼仪的社会属性相对应。它所包含的“因人定制”、“因题定性”、“因俗定款”等一系列制式特征,充分体现着中国古代女子内衣文化的深邃广奥。它从外形设计到具体的某一细节,均明晰地折射着当时的社会文化与表现。它在款式艺术的创造法则中既有长短宽窄的穿插,又有厚薄动静的变化。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款式结构有“前后覆绕式”与“前胸单片式”两种,分别来“覆盖胸背”和“覆盖胸乳”。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款式有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如意形、扇形、三角形、仿动植物形态等数大类。

色彩绚烂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艺术在色彩的创造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体现在色彩的多样性,地域的鲜明性,金银的巧用化等方面。明代大诗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便形象地道出了人、色彩、内在服饰的异面关系。“富贵之家,凡有锦衣绣裳,皆可服之与内,五色粲然,使一衣胜似一衣……”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色彩经营上以“浓烈煽情的对比法”和“温情含蓄的调和法”最具特色,浓烈煽情的对比法中如红与绿,蓝与黄的强烈反差来营造一种对比力度,再用黑白、金银的间隔穿插达到丰富的效果。在色彩安排的位置上也各不相同,有居中式、角隅式、散点式、满地式等;温情含蓄的调和法以相似、近似、同一的色彩配置经过不同的色彩面积和方位的安排,产生温情而含蓄,雅致而恬美的装饰效果,例如:用一种色彩不同深浅的层次渐变来形成晕染的温情效应。

材料精美

中国历史上素以“丝绸王国”惯称,除了布衣外,一些达官显贵均穿着丝绸服饰,丝绸由于固有的柔软舒适的特征而备受女性喜爱,成为内衣面料的首选。作为内衣的丝绸品种很多,主要有织锦、花绫、纱、罗、绢、缂丝等。

手法丰富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在成衣创造上同样极富艺术创造力, 的装饰手法分别有绣、镶、贴、补、嵌等多种技法。单在手工针法上就讲究不皱、不松、不紧、不裂。追求外观的平服、顺直、薄松、轻软。在内衣制作上强调局部缀饰的魅力,例如:乳房部位的吊带与衣片的连接部位,用不同的盘花图案扣来装饰,使之奇巧动人,有的盘扣还镶有金银丝线,显得精美绝伦。在内衣的刺绣方面,强调能、巧、妙、神的艺术原则。

针法上有平针绣、绕针绣、编针绣等,尤其是定针绣大胆地在纹样上用钉针、盘针、连物、堆绫、缉珠、贴布等方法在内衣上作二度装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装饰语汇。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是一部寄情的文化史,它在“仅覆胸乳”的不同几何形态分割中达到身体与社会表情、身体与人生价值的交相辉映,并通过这个表现的平台来传递女子不同时代与文化的价值理念,吐露内在情愫。

§ 发展史

古代内衣较早的称谓是“亵衣”。“亵”意为“轻簿、不庄重”,可见古人对内衣的心态。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以下所诉的内衣历史线索是从汉朝开始的。

汉: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础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细带子而用" 钩肩”及”裆”就成为“心衣”。两者的共同点是背部袒露无后片。平织绢是汉朝常用的内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称彩绣),图案多以“爱情”为主题,在当时用素色面料来制作内衣的情况是不多的。

魏晋:(十六国):两当 “两当”与“抱腹”、“心衣”的区别在于它有后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材质多为手感厚实、色彩丰富的织锦,双层,内有衬棉。“两当”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后传人中原,属异族文化。

唐代:诃子

唐代以前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无带的内衣,称为“诃子”。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点所决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阔带,两肩。上胸及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因而内衣面料考究,色彩缤纷,与今天所倡异的“内衣外穿”颇为相似。为配合这样的穿着习惯,内衣需为无带的。“诃子”常用的面料为:“织成”,挺括略有弹性,手感厚实。穿时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即可,“织成”保证“诃子”胸上部分达到挺立的效果。

宋代:抹胸

“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称“抹肚”。用纽扣或带子系结。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俗称土布,贵族人家用丝质品并在其上绣以花卉。单的夹的,形式不一。

元代:合欢襟

“合欢襟” 由后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点。穿时由后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系束。合欢襟的面料用织锦的居多,图案为四方连续。

明代:主腰

“主腰”外形与背心相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可见明代女子已深谙凸现身材之道。

清代:肚兜

清代“抹胸”又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小马甲

“小马甲”形制窄小,通常用对襟,襟上也施数粒扣,穿时将胸腰裹紧。”小马甲”进一步发展并吸收了西方的某些特点便成了现在的胸罩。面料以棉、丝为主。 [1]

§ 相关图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9:5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