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仲裁
释义

§ 性质

仲裁仲裁相关书籍关于仲裁的性质,国内外学术界历来纷争不一,代表性的学说主要有:

(1)“契约说”(ContractualTheory)。该学说认为,整个仲裁都是基于当事人的共同意志而创立的,没有仲裁协议就没有仲裁,仲裁协议和仲裁裁决是仲裁的两大重点,前者具有契约性,后者也具有契约的特征,因为仲裁庭与当事人之间事实上形成一种协议关系,无论是仲裁员的选定还是裁决的履行与执行,都是基于彼此信守“遵守仲裁裁决”承诺。契约说过分夸大了当事人的自主意思,抛开了法律对仲裁的认可和规制,忽略法律的控制,与现实实施的仲裁制度不符,也贬低了仲裁裁决的法律效力。

(2)“司法权说”(JurisdictionalTheory)。该说认为,在现代社会,具有民间性的仲裁机构之所以能够审理案件,在特定范围内行使国家法院的某些审判职能,完全是基于国家法律的规定,法律如无规定,则仲裁无存在之可能。这种理论把包括仲裁权在内的所有裁判权都归入国家司法主权的范畴,将仲裁权与法院的审判权混为一谈,忽略了仲裁源于当事人自愿订立的仲裁协议这一本质属性。

(3)“司法契约混说”(MixedTheory)。该说认为,契约因素和司法因素是仲裁制度中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仲裁源于私人契约,另一方面,仲裁不能超越法律制度之外,仲裁协议的有效性以及仲裁裁决的可强制执行性最终取决于有关法院的裁定。混合说试图在契约说和司法权说之间寻求妥协,赞成者为数不少,但该说没有深入研究在契约性和司法性二者之间,何者是仲裁的本质属性,或者何者更加重要的问题。

(4)“自治说”(AutonomousTheory)。该学说是在国际商事仲裁理论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说,该学说认为,商事仲裁的产生和发展是商人们注重实效的实践结果,是商人们首先在不顾及法律的情况下自行发展起来的。仲裁协议和仲裁裁决之所以得到遵守和履行,并非基于国家法院的强制力,而是源于商人之间的道德和行业惯例的约束。或许在仲裁制度发展初期,主要是依靠当事人的认可和社会的约定俗成,但现代仲裁制度主要是依靠国家法律的赋予和司法强制力的保障。

上述学说自从不同的侧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仲裁的某种属性,从权力起源看,仲裁权源于当事人的自由意志,仲裁具有契约性和自治性;从程序运行和最终裁决结果的法律效力看,仲裁具有准司法性;从仲裁制度的产生看,它还具有民间性。它把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和国家的司法权威有机结合,为当事人解决纠纷提供了司法途径外的另一种选择。但是,在一个有秩序的文明国家,其裁处争议的权力最终应是统一的,最终应当归结到国家的司法权上。换言之,国家的司法权是最高的裁决争议的权力。仲裁的准司法性使法院具备了干预和监督仲裁活动的可能性;而仲裁的契约性、民间性和自治性又使法院具备了对仲裁活动最终结果进行监督的必要性。

§ 与司法关系

仲裁法院作为救治民事争议的重要机构,其代表并行使的是国家公权力。而仲裁是以民间自主形式解决民事争议的一种独立的纠纷救治系统。“如果说诉讼是公力救济的产物,是对自力救济的否定的话,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仲裁则是对自力救济的否定之否定”。仲裁的司法审查问题,不仅涉及仲裁与诉讼、仲裁机构与人民法院之间的权力配置关系,而且对于保持仲裁的民间性和法院司法解决的最终性具有重大意义。

在实践中,司法与仲裁之间的关系包括支持与被支持,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为了保证国家法律的公正性和统一性,法院必须对仲裁实施必要的控制与监督,法院对仲裁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争议事项有最终解决权。司法作为解决社会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其权威性必须得到尊重。正因为如此,司法最终决定权成为司法权的最本质标志,而司法最终解决原则则成为处理各争端解决机制发生冲突,出现矛盾时的最基本原则。

有人认为,选择仲裁是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属于当事人私权的范畴,法院对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是对私权的干预,违反私权不干预原则。恰恰相反,法院对仲裁实行司法审查,正是出于对私权的救济,是为了保障当事人私权的最终实现,保障纠纷的真正解决,从法律上解决对仲裁机构责任行为的制约问题,进而维护权利处分的法律公正性。不过,对仲裁裁决进行的司法审查必须是适度的,所谓适度,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承认仲裁裁决的终局性,裁决作出后即发生法律效力;第二,法院原则上不审查或者严格限制审查裁决的实体内容;第三,所谓审查并不是主动审查,只有当仲裁一方当事人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或一方当事人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时,才发生司法审查问题,由法院行使审查权决定是否撤销或予以执行。

§ 方式

商事仲裁对于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中国仲裁法和民事诉讼法规定了裁定不予执行裁决和撤销裁决两种方式。

1、不予执行仲裁裁决

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是指在申请人申请执行仲裁裁决之后,被申请人向法院证明该裁决存在着法律规定的某些情形,请求法院裁定不予执行该裁决,而由法院裁定该裁决不具有执行力的制度和程序。《仲裁法》第六十三条规定,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裁决有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定不予执行。《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对依法设立的仲裁机构的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定不予执行:(一)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二)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三)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四)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五)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六)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人民法院认定执行该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裁定不予执行。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仲裁机构裁决的事项部分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部分超过仲裁协议范围的,对超过部分,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不予执行。

仲裁裁决以自动履行为基本方式,只有在败诉方不自动履行的情况下,胜诉方才会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由于我国仲裁是一裁终局,如果仲裁有错误,没有别的补救办法,败诉方的正当权益就无法保障。此时,仲裁排斥法院管辖权的原则与公平合理解决纠纷的原则就出现了冲突,而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的法律规定,则是一种有效的救济措施,它是针对已被一方当事人作为执行根据的仲裁裁决进行司法监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裁决不予执行制度是一种消极补救措施,它只是否定仲裁裁决的强制执行力,而不改变仲裁裁决的内容。

2、撤销仲裁裁决

撤销仲裁裁决,是指仲裁裁决存在法律规定的情形,经当事人申请并经法院审查核实,裁定予以撤销,使之归于无效的一种特殊程序。依《仲裁法》第五十八条的规定,仲裁的当事人提供证据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一)没有仲裁协议的;(二)裁决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的;(三)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四)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五)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六)仲裁员在仲裁该案件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此外,人民法院认为仲裁裁决违背公共利益的,亦应当裁定撤销。

撤销仲裁裁决制度的设立,不仅从法律制度本身的层面上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的仲裁监督机制,而且为依据仲裁裁决享有权利的权利主体和承担义务的义务主体提供了平等的对仲裁裁决提出异议、进行辩论的机会。因为不予执行制度主要是保护败诉方,即义务主体,而且这种保护不够彻底。假如胜诉一方,即权利主体对裁决结果也不满意,他就无法通过不予执行程序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对败诉方来说,如果胜诉方未申请执行,他就无法推翻不公正的仲裁裁决。因此,撤销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制度能提供彻底保护当事人利益的方式。

§ 完善制度

司法实践中暴露的问题表明中国关于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制度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备之处,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吸收积累的实践经验,结合现有的法律规定,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中国仲裁的司法审查制度:

(一)缩短申请撤销裁决的期限

中国民事诉讼法关于不服一审判决上诉的期限为十五日,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期限应与不服民事判决上诉的期限一致为宜。为此应当将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时间规定为15天。比较短的期限既有利于督促当事人及时行使权利,也有利于纠纷的及时解决,保护当事人利益。

(二)进一步完善重新仲裁制度,增加该制度的可操作性

首先,明确重新仲裁的法定情形。由于重新仲裁是在法院受理撤销仲裁裁决的申请后,认为可以由仲裁庭重新仲裁,才通知仲裁庭对已作出裁决的案件重新审理并裁决的。因此,重新仲裁的法定情形一般应与撤销仲裁裁决的法定情形一致,即是说,裁决本身存在法定撤销的事由,如违反法定程序;或者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或者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其次,关于重新仲裁的主体。重新仲裁的仲裁庭是否应为原仲裁庭?从理论上讲,原仲裁庭是根据当事人的选择产生的,其仲裁权来自当事人的授权,如果仅因法院通知重新仲裁就改变仲裁庭,没有法律依据。当然,如果当事人在法院通知重新仲裁后,对原仲裁庭组成人员失去信任,经协商达成协议要求另行组成仲裁庭的。

(三)消除撤销裁决和裁定不予执行裁决之间的冲突

在实践中,败诉方申请撤销仲裁裁决被人民法院驳回撤销申请后,可否以同样理由再申请不予执行没有明确规定。针对对同一仲裁裁决可能实施双重监督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和颁布的《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作了两个方面的规定:首先,根据解释第25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当事人撤销仲裁裁决的申请后,另一方当事人申请执行同一仲裁裁决的,受理执行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第二,根据解释第26条规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被驳回后,又在执行程序中提出不予执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上述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理顺了撤销和裁定不予执行两种监督方式之间的关系,避免了对仲裁裁决的双重监督,消除了做出矛盾处理结果的可能。但仍不能完全解决两者之间的问题,必须对撤销裁决和裁定不予执行裁决制度有更科学的取舍。

因为,从仲裁法的立法结构来看,撤销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立法精神是一致的,具体表现在:一是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对生效的仲裁裁决进行监督,使违反法律规定的仲裁裁决失去法律效力。二是撤销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法律事由也基本一致。三是撤销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引起的后果也是一致的,不论是撤销仲裁裁决还是不予执行仲裁裁决,都使得仲裁裁决失去了法律上的强制执行力。比较而言,撤销仲裁裁决不仅在申请主体上可以吸收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申请主体,而且,撤销仲裁裁决所适用的审判程序要比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所适用的执行程序更为严谨和规范。因此,将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归入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程序中,由当事人向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由中级人民法院一并进行审查,能更为有效地避免双重监督引起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发挥司法审查的作用。

(四)仲裁裁决撤销或不予执行程序不当的司法救济

对撤销或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作出的裁定不允许上诉,偏离了司法的正常程序。《民事诉讼法》对影响当事人权利义务的裁定大都允许上诉,对撤销或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裁定不允许上诉,使《民事诉讼法》中裁定上诉制度丧失了统一性,容易给法官审查仲裁裁决造成随意性,对法院作出的错误的司法审查裁定也就丧失了相应的挽救措施。更为重要的一点,一旦某些纠纷进入司法程序后,就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来进行,而无论这一纠纷是否经过了仲裁。这是因为,司法程序的设置本身就是按照正当、科学、效益等原则进行。而上诉程序是司法程序的应有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应当通过修改现行法律,改正对仲裁裁决司法审查作出的裁定不允许上诉的规定,以保障对裁决的司法监督真正起到保证和促进仲裁事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仲裁是解决争议的有效手段,但制度本身存在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决定了司法救济的必要性。完善的司法审查机制作为仲裁活动中的一种制衡与约束机制,通过相关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的合理分配与相互作用,能够防止和纠正仲裁活动中各种偏失和错误,实现仲裁的公正。中国现行的仲裁司法审查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完备之处,给实践操作带来了负面效应。完善现行的司法审查制度,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利益,也有助于促进仲裁事业的发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2: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