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亚历山大·鲍罗丁
释义

§ 个人简介

亚历山大·鲍罗丁

亚历山大·波菲里耶维奇·鲍罗丁(AlexanderPorphyrievitchBorodin,1833-1887),俄国作曲家,从小就对科学和音乐同时发生浓厚的兴趣。他的专业是化学,1856年从彼得堡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在科学上有重要发明,二十五岁获医学博士学位,后任医学院教授。直至1869年(三十六岁)《第一交响曲》公演前,一直是业余音乐爱好者。之所以能在化学、音乐两大领域中获得成功,一方面由于他的努力,另一方面要归功于他的音乐老师和朋友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等人。亚历山大·鲍罗丁1833年生于彼得堡,鲍罗丁自幼显示出对音乐和科学的才能,作有钢琴曲和长笛协奏曲。1855年毕业于彼得堡医药及外科学园,行医为业。1859-1862年在海德堡及其他地方学习科学,1862年被任命为医学园化学副教授。同年与巴拉基列夫相遇,后者说服他在继续科学工作的同时,业余时间认真学习音乐。1872年创建了妇女医学校,在该校讲课直至去世。1867年他的喜歌剧《勇士》上演遭到失败,1869年他的《第一交响曲》上演,同年他的《第二交响曲》上演也不成功,但在魏玛拜访了李斯特。1880年李斯特促成其《第一交响曲》在巴登-符腾堡的演出大获成功,鲍罗丁开始在国外出名。1869年他的朋友斯塔索夫建议以《伊戈尔王子》为题材创作歌剧。这一题材很投合鲍罗丁的民族主义精神,但脚本的困难再加上他的科学工作的干扰,创作进行缓慢,以致鲍罗丁的这一杰作未能完成,而是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续完。1887年鲍罗丁在彼得堡去世,年仅54岁。

他是“强力五人集团”成员之一,主要作品有:被称为“勇士”的《第二交响曲》、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和两部弦乐四重奏,为俄国民族交响乐和室内乐的创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此外还有歌剧《伊戈尔王》(自编脚本)。在他去世以后,这部歌剧由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续成。在他的墓碑上刻着他的作品主题和他研究的化学公式。一位评论家说:“没有一个音乐家只写了那么一点作品而能永垂不朽”。

§ 个人作品

亚历山大·鲍罗丁歌 剧:《伊戈尔王子》(未完成,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续完)

管弦乐:《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b小调第二交响曲》、《a小调第三交响曲》(1885-1956,未完成,由格拉祖诺夫续完并配器)、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夜曲》(选自第二弦乐四重奏,萨金特配器)

室内乐:《A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D大调第二弦乐四重奏》、《c小调钢琴五重奏》

钢琴曲:《小组曲》(格拉祖诺夫配器)、《降A大调谐谑曲》、《筷子圆舞曲主题自由改编曲集》中的《波尔卡舞曲》、《安魂曲》、《死亡进行曲》和《玛祖卡舞曲》

§ 作品评价

鲍罗丁是19世纪下半叶以巴拉基列夫为首的“五人团”中的一位富于独创性的作曲家。虽然他的作品数量不多, 亚历山大·鲍罗丁雕像但涉及的范围较广。在歌剧、交响乐、室内重奏等方面,都有被公认的优秀代表作。他在歌剧《伊戈尔王子》中,体现了俄罗斯古代史诗般的宏伟壮丽,也表现了古代东方民族的慓悍、粗犷和委婉、艳丽,并抒发了他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交响音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旋律优美、配器清新、结构简练,是后人学习的典范。他的《D大调第二弦乐四重奏》,以朴实生动的抒情气质和新颖优美的音乐语言,赢得了各国音乐听众的赞誉。

他的音乐趣味虽带有明显的西方影响,但在其民主、进步的世界观和追求俄罗斯和东方民族风情的艺术观支配下,使其作品展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史诗性、抒情性的特征。他写有两部歌剧,一部是写于1867年的《勇士》(仅写到第二幕),一部是写于1869—1887年间的《伊戈尔王》,两部歌剧均热情抒展爱国豪情,恰似宏伟的历史画卷。四幕歌剧《伊戈尔王》根据俄罗斯12世纪的长诗《伊戈尔远征记》创作。歌剧描绘了古代俄罗斯布基弗尔城的伊戈尔王为复兴祖国而斗争的故事。剧中优美的东方风味的旋律、细腻的和声语言、色彩性的配置效果以及迷人的歌舞音乐均令人回味无穷。著名的唱段有雅洛斯芙娜的咏叹调、伊戈尔王的咏叹调。特别是第二幕中的波洛维兹舞曲,以优美的旋律、精致的和声、鲜艳的色彩、奔放的风情,充分表现了俄罗斯歌剧音乐的民族特点。《伊戈尔王》是最强烈地发挥鲍罗丁创作个性的一部作品,此作创作始于1869年,直到鲍罗丁去世,实际只完成了一部分,后由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整理完成。

§ 个人经典

鲍罗丁《第二交响曲》

马蒂农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作品简介:《第二交响曲》(勇士)作于1870年,全曲分四个乐章:一、庄严的快板;二、谐谑曲;三、行板;四、生气勃勃的快板。这部作品充满粗犷、勇武的气质,令人联想起俄罗斯古代勇士在荒原上的经历。马蒂农的这个版本演奏很有气势,俄罗斯民族风格性较强。这张唱片,基本收齐了鲍罗丁的所有有价值的作品,包括《在中亚细亚草原》和《伊戈尔王子》序曲等,非常值得收藏。亚历山大·鲍罗丁相关书籍鲍罗丁《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罗斯特罗波维奇指挥巴黎管弦乐团

作品简介: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作于1880年,是为一个艺术展览会所作的配乐,1880年4月8日首演于圣彼得堡音乐会,1881年题献给李斯特,并改编为钢琴四手联弹,鲍罗丁自己称为“管弦乐音画”。这是一支小巧而优美的乐曲,作品描述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一支商队在俄军保护下,安全越过沙漠和草原的景象。这版CD,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另外,安塞美指挥瑞士罗曼德乐团的《俄国音乐演奏会》版,被认为是这个曲目的权威版本,值得珍藏。

鲍罗丁三首交响曲《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波罗维茨人的舞蹈》

加尔维指挥哥德堡交响乐团

作品简介:鲍罗丁写过三首交响曲。第一首作于1869年,是西方听众最早听到的俄国交响曲;《第二交响曲》(勇士)堪称鲍罗丁最精彩的大型管弦乐杰作,因为它的快乐章主题及其民间色彩的配器显示出粗犷、勇武的气质,令人联想起俄罗斯古代勇士在荒原上的经历;《第三交响曲》是鲍罗丁未完成的遗作,由格拉祖诺夫为他续成后两个乐章。其谐谑曲演奏难度很高,乐队排练时曾对其5/8的拍子感到为难,格拉祖诺夫提示乐手们,每一小节正好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名字音节相符!他的歌剧《伊戈尔王子》现在不常演出,但其中一段管弦乐加合唱的《波罗维茨人的舞蹈》却盛演不衰。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早已为全世界的爱乐者们欣赏和喜爱。

§ 作品介绍

歌剧

-(zh-hans:伊戈尔王子;zh-hant:伊果王子)-

1869年,鲍罗丁开始制作的歌剧,根据十二世纪的俄罗斯史诗《伊芳戈尔远征记》自编脚本并作曲。有些人认为这是他最出名的作品,它包含了经常被独立出来演出的鞑靼舞曲,在死时这部歌剧并没有完成,原因是他投注了更多的心血在化学之上,後来这个作品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和格拉祖诺夫接力完成。

管弦乐 亚历山大·鲍罗丁作品

交响诗:中亚草原

鲍罗丁最出名的管弦乐曲,生动的描绘一个对他来说奇异的地区。

交响曲一

交响曲二

共三首其中第二个作品,最後并没有完成,断断续续占用了他七年的时间,却是一个吸引力很高、很有俄国风格的作品,而这三部交响曲为国民乐派增色不少。

交响曲三

室内乐

钢琴五重奏

A大调第一号弦乐四重奏

D大调第二号弦乐四重奏

鲍罗丁写过两部弦乐四重奏,这两部作品都充满了俄罗斯民族风格,以旋律柔美而取胜。其中D大调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慢板,后曾被改编成管弦乐单独演出,并且命名为《夜曲》。这部作品是献给作者夫人的,曲调柔婉抒情,朴实亲切。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这是对人类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感情的揭示。主部主题充满生活气息,具有奋进精神。它是建立在俄罗斯民歌基础上的,极富歌唱性。

第二乐章奏鸣曲式,充满活力的谐谑曲。主部主题轻快、活泼,副部主题柔美抒情。两个主题对比鲜明,饶有情趣。

第三乐章夜曲,这一段抒情优美、淳雅宁静。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题,小提琴则以清新秀丽的格调与之对应,如双人起舞,表现了青年恋人间窃窃私语和热烈的感情。乐章在渐渐消失的微弱声中结束,如恋人在分别时依依不舍地离去。

第四乐章奏鸣曲式,主部主题的音乐表现出强劲和不安,而副部主题则抒情优美,表现了对光明的向往。音乐明快刚劲,但又不失舒展悠远,强调了本曲的抒情性。

俄国乐评:以「五人帮」、「强力集团」与-(zh-hans:穆索尔斯基;zh-hant:穆索斯基)-、-(zh-hans:里姆斯基-柯萨科夫;zh-hant:林姆斯基-高沙可夫)-、-(zh-hans:居伊;zh-hant:库宜)-、以及五人帮之首的巴拉基烈夫齐名。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作于1880年。这一年是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二世即位二十五周年,当时筹划举行一个“俄罗斯历史活动画面配乐展览会”,画面的题材选自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些故事和传说。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就是为其中的一幅画面所写的配乐,这部音画由于其朴实动人的旋律和诗一般的意境而得以广泛地流传,成为世界名作。作品描绘了一支骆驼商队在俄国军队的护送下,行进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由远而近,继而又消失在空旷的远方。这是一部形象鲜明,具有珍贵艺术价值的标题交响诗。

1881年,鲍罗丁访问李斯特时,曾把这部作品呈献给李斯特。原曲的总谱出版于1882年。本曲为小快板,A大调,2/4拍子。乐曲一开始由第一小提琴在高音区轻轻地奏出空八度的持续泛音,描绘了草原的寂静空旷。在这个背景上由长笛和双簧管歌唱性地奏出和平的俄罗斯民歌旋律,这就是乐曲的第一主题。

大提琴和倍大提琴拨奏着固定的音型,使听者联想到远方传来的骆驼和马队的脚步,感到一支商队正逐渐走近。他们在俄罗斯士兵的保护下,好象十分安详、无忧无虑。英国管吹出的描写商队的音乐悠扬迷人,且具有东方特点,这就是乐曲的第二主题。

音乐由小提琴E音的持续音变成了合奏。马和骆驼的蹄声及俄罗斯民歌在进行中成和声的关系,接着,乐队以全奏来演奏出一支威武的进行曲。脚步声和蹄声融为一体,再一次响起了由大提琴伴奏、英国管演奏的悠扬迷人的带有东方特点的音调。接下去,小提琴将乐曲推向了高潮。中提琴和大提琴过后,出现了双簧管演奏的俄罗斯民歌,与小提琴演奏出的东方式音调构成对位的组合。随后,音乐又在全奏中加以发展,表现出商队和军队间的融洽关系。在军队的保护下,商队安然地在草原上继续行进,越来越远,渐渐消失在远方。这里所选的唯一一个片段的前半部分为乐曲的第一主题,后半部分为乐曲的第二主题。

D大调弦乐四重奏

鲍罗丁写过两部弦乐四重奏,这两部作品都充满了俄罗斯民族风格,以旋律柔美而取胜。其中,第二部(D大调)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慢板,后曾被改编成管弦乐单独演出,并且命名为《夜曲》。这部作品是献给作者的夫人的,曲调柔婉抒情,朴实亲切。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这是对人类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感情的揭示。主部主题充满生活气息,具有奋进精神。它是建立在俄罗斯民歌基础上的,极富歌唱性。亚历山大·鲍罗丁作品第二乐章奏鸣曲式,充满活力的谐谑曲。主部主题轻快、活泼,副部主题柔美抒情。两个主题对比鲜明,饶有情趣。

第三乐章夜曲,这一段抒情优美、淳雅宁静。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题,小提琴则以清新秀丽的格调与之对应,如双人起舞,表现了青年恋人间窃窃私语和热烈的感情。乐章在渐渐消失的微弱声中结束,如恋人在分别时依依不舍地离去。

第四乐章奏鸣曲式,主部主题的音乐表现出强劲和不安,而副部主题则抒情优美,表现了对光明的向往。音乐明快刚劲,但又不失舒展悠远,强调了本曲的抒情性。

歌剧:《伊戈尔王》

鲍罗丁根据十二世纪的俄罗斯史诗《伊戈尔远征记》自编脚本并作曲。作曲家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写这部歌剧,遗憾的是,作品还未完成,作者就去世了。后来,作者生前的挚友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一起续完了整部歌剧。

歌剧的剧情大致为:在古俄罗斯的布基弗尔城,伊戈尔王和王子弗拉基米尔率军抵抗入侵的波罗维茨人,不幸战败被俘。在波罗维茨人的营地,王子和波罗维茨的康恰柯芙娜公主相爱,而伊戈尔王一心希望逃回到祖国,以雪前耻。波罗维茨首领康恰柯汗很欣赏他的刚强、豪勇,表示愿意释放他,但要他答应不再与波罗维茨人为敌,这些遭到了伊戈尔王的拒绝。后来,伊戈尔王得到了波罗维茨的正教徒奥弗路尔的帮助,终于设法逃回了祖国。而王子弗拉基米尔也如愿以偿地在波罗维茨同康恰柯芙娜公主成亲,当了敌国的驸马。

这部歌剧的音乐和鲍罗丁的其他著名作品一样,既有宏伟的历史场面的描写,又有深刻的抒情气息。鲍罗丁在写作这部歌剧的音乐时,虽然没有直接引用民歌,但是他在准备创作这部歌剧时收集并研究了大量的民歌。在雅洛斯拉芙娜的音调中,就运用了俄罗斯民间哀歌的典型音;而第三幕波罗维茨女奴们的合唱,则运用了某些波兰舞曲的节奏特征。这是一种抒情的女声合唱,由三部曲式构成,全曲富有特征地把重音放在第二拍上,造成切分的效果。歌曲的中部是前后部分的发展,这种单主题性虽然对比不大,但突出强调了歌曲贯穿始终的抒情性。而歌剧的序曲则非常有趣地采用了很多歌剧中的主题,这些丰富的材料极其巧妙而有机地组织在正规的奏鸣曲式内,不能不说是作曲家的匠心独到之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4: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