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山市
释义

§ 简介

中山市中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连广州,毗邻港澳。下辖1个国家级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5个街道办事处,18个镇,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42.3万。有祖籍本市的海外华侨和旅居港澳台同胞共80多万人。

中山古称香山,所属翠亨村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建制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称中山县。1983年撤县设市,1988年升格为广东省辖地级市。

§ 城市发展

近年来,中山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工业强市”、“依法治市”、“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2006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1036亿元,户籍人均生产总值73198元,国地两税收入157.4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6.45亿元,总量居全省地级以上城市第五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2.77亿元。

§ 历史改革

从香山县建县之初起至今已有840余年历史,经历了从下等县-大县-模范县-特等县-城市几个经济文化的发展阶段。香山在汉代属番禺县地,晋以后为东官郡地,唐代为东莞县地。南宋绍兴22年(1152年)设香山县,隶属广州,由一群海岛组成,并“割南海、番禺、新会三县滨海地益之”,彼此没有陆地相连,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宋、元、明代均被朝廷列为下等县。

明《永乐大典》载:"香山为邑,海中一岛耳,其地最狭,其民最贫。"清康熙23年(1684年)广东宣布"迁界"令废止,加上原来几个分离的岛屿因沙田成陆连接而与顺德、南海陆地相接,因而使农业、商业和交通等骤然发展起来。至清嘉庆、道光年间,“乃与南(海)、番(禺)、顺(德)、东(莞)等同列大县”,且“户籍殷繁,驾出他邑而上”。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香山县翠亨村诞生。民国后中山县直属广东省。

民国18年(1929年)2月,国民政府第19次国务会议以“中山县为总理(孙中山)故乡”,“该县为粤中最繁盛之区,岁入甚钜,民智早开,人才辈出”等确定中山县为全国模范县。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同年4月15日,香山县易名中山县,以纪念孙中山先生。1950年4月,中山县以其人口稠密、土地广阔、财税丰厚,被广东省民政厅列为特等县。1983年12月,中山撤县设市,1988年1月1日升格为省辖地级市。中山也因此成为全国唯一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城市。

自80年代中期开始,因经济社会发展迅猛,被誉为广东"四小虎"之一而名闻于世。

1997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人居奖”。2005年在中国社科院公布的我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中山市名列第17位。

2005年,中山市荣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成为全国9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之一。

2011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广东省中山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

§ 地理位置

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连广州,毗邻港澳,幅员1891.9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5.6平方公里。

总人口243.5万人,户籍人口140.8万人。

年平均温度22°C。

中山市翠亨村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又是著名的侨乡,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

§ 环境质量

中山市

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出海口。地理坐标:东经113°9′2″至113°46′,北纬22°11′12″至22°46′35″。市境面积1800平方公里,东与深圳市、香港隔海相望,中山港至香港51海里;东南与珠海市接壤,毗邻澳门,石岐至澳门60公里;西面和西南面与江门市、新会市和斗门县相邻;北面和西北面与番禹市和顺德市相接;马鞍和大茅等海岛分布在市境东西的珠江口沿岸。据2001年底统计,全市人口135万人。其中,北部沙田地区人口密度较大,南部丘陵民田区人口密度较小。

地貌

中山市地形平面轮廓似一个紧握而向上举的拳头,南北狭长,东西短窄。地形配置分北部平原区、中部山地区和南部平原区。平原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68%,山地占25%,河流占7%。市境三面环水,境内主要水道从西北流向东南,5000多条河涌和人工排灌渠道纵横交织,互相连通,以冲口门为顶点呈放射状的扇形分布。中山地形是在华南准地台的基础上,经过漫长的气候变化和风雨侵蚀,形成了现在以冲积平原为主,低山丘陵台地错落其间的水乡地形地貌。中山市

平原基底是花岗岩,属淤积浮生平源。全市平原面积约1242平方公里,由低山丘陵分隔成三大片:北部平原,范围东起张家边,西至古镇,北达黄圃,南到石岐附近,面积约850多平方公里,是全市最广阔的平原;南部平原又称金斗湾平原,南及东南与珠海市接壤,西南傍磨刀门水道,北和西北背靠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高丘陵,面积约11O平方公里,是市内第二大平原;西南部平原,位于磨刀门水道中游东侧,面积近100平方公里,地势偏低,大部分在海平面以下,地下水位高,是市内低层土壤分布地区。滩涂主要分布在市境东面沿海、西南部沿海和河岸,有的已越过横门外侧,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全市海岸26公里,濒临珠江口伶仃洋一带,大部分属淤泥质海岸,由于冲积物不断下冲沉积,滩涂面积不断扩大,西、北江河口逐年向外伸展,成为新的冲积平原。

低山丘陵台地位于市境中部偏南,面积约400平方公里。以五桂山为主脉,与周围诸山形成全市低山丘陵台地的主体,海拔高度多在100至300米之间,300米以上山峰10多座。山脉行列有卓旗山、旗山、长腰龙山、大尖山、南台山、周东坑山、白云迳山、五桂山、飞云洞山等9条山列,其中五桂山最高,海拔531米,山列较连续,地势雄伟,东南坡延至珠海市境。竹篙山区位于五桂山以西,西至磨刀门水道,面积较五桂山区小,基底以花岗岩为主,抗风化力较强,山势较高峻,有300米以上高峰5座,最高峰白水林达473米。五桂山区和竹篙山区的低山丘陵,基本都有植被覆盖;在溪流发育的沟谷,乔木和灌木丛较多。山区丘陵外围,高度渐降,是广阔的丘陵和等高明显的台地,主要分布在沙溪、张家边等镇。台地海拔一般在25至50米之间,风化层厚,多已开发成为果园、旱田,市境的文化活动和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这一带地区。乡村聚落设置、公路取道,也多与台地有关。

地质

中山市出露地层以广泛发育的新生界第四系为主,在北部、中部和南部出露有古生界、中生界地层和北部零星出露的元古界震旦系的古老地层。新生界第四系在境内分布广泛,按其成因类型分为残积层、冲洪积层、冲积海积层和海积层。地质构造体系属于华南褶皱束的粤北、粤东北、粤中坳陷带内的粤中坳陷。粤中坳陷又分为若干个隆断束,中山则位于其中的增城至台山隆断束的西南段。市境内断裂构造发育,分布广泛,出露清楚。按其走向可分为北东向、北北东向、北西向和东西向数组。褶皱构造,由于沉积岩出露不多,且受断裂变动和岩浆侵入的破坏,因而褶皱构造多不完整,较明显的仅有深湾褶皱、雍陌褶皱两组。矿产资源,由于地层分布比较简单,因而矿产资源不丰富。固体可燃矿产:泥炭土是中山唯一的燃料矿藏,分布在张家边,含油率一般在10%左右,部分高达16%至18%。质量较好,但储量仅100万吨左右,表土层薄,开采成本低,可供地方作小型露天开采。金属矿产:有磁铁矿、黑钨矿、砂锡矿等,均因储量少,品位低,矿脉分散,开采价值不高。建筑矿产:蚝壳,大量分布在北部三角洲平原,埋藏深度不大,厚度可达2至4米,成条带状及层状分布,含丰富钙质,是市内常用的建筑材料之一;石材以花岗岩为主,主要分布在五桂山低山丘陵区;高岭土,主要分布在环城和张家边等地。

§ 水文

中山市河网密度是中国较大的地区之一。各水道和河涌承纳了西、北江来水,每年4月开始涨水,10月逐渐下降,汛期达半年以上。东北部是北江水系的洪奇沥水道;中部是东海水道,下分支鸡鸦水道和小榄水道,汇合注入横门水道;西部为西江干流,在磨刀门出海。还有黄圃水道、黄沙沥等互相沟通,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河网地带。全市共有支流289条,全长977.1公里。主要水道:

鸡鸦水道北接容桂水道,两岸北起经东风、阜沙镇;东岸北起经南头镇、马新联围和民三联围,在大南尾与小榄水道汇流,注入横门水道出海,全长33公里,面宽200至300米。该水道渲泄西江洪流,两岸成为中山市的防洪地区。

小榄水道北接顺德市马宁水道,于莺哥咀注入市境内。两岸途经小榄、坦背、港口镇;东岸途经东凤、阜沙镇,在大南尾与鸡鸦水道汇流注入横门水道出海。全长31公里,面宽150至300米。该水道渲泄上游西江洪水,河道两岸成为市境主要的防洪地区。

横门水道上接小榄、鸡鸦、石岐水道,经张家边、中山港区,由横门流出珠江口。全长12公里,面宽800至1000米。

黄沙沥西接鸡鸦水道,向东流经黄圃、三角镇边界,至石基沙头汇入洪奇沥,全长10公里,面宽130至150米。是黄圃镇、三角镇、民众镇农田的排灌河,又是鸡鸦水道的主要排洪分支。

黄圃水道西接鸡鸦水道,东至三星围口接洪奇沥,全长11公里,面宽100至150米。是黄圃、南头镇农田的排灌河。

石岐河横穿市境中部,往东北经郊区、张家边区出东河口水闸,注入横门水道;西往南经环城区和板芙镇,至西河口水闸,出螺洲门,全长46公里,面宽80至200米。

北台溪发源于五桂山的风吹罗带峰和梅花地顶之间。主干流向北及西北,流经槟榔山、石莹桥,转西抵梅花坑经马槽水出石鼓挞、南坑口、紫泥湾等村,经大东洋山穿过岐关公路的北台桥,绕湖洲山北麓注入石岐河。全长23公里,面宽6至12米。

大环河(小隐涌)发源于五桂山主峰和风吹罗带峰之间。主干流向北及东北,流经大寮村会童子坑水,过旧屋林,出西桠,经大环村,注入横门水道。全长25公里,面宽8至15米。

§ 气象

中山市

中山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热带北缘,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暖。太阳辐射角度大,终年气温较高,全年太阳辐射量为105.3千卡/cm2,其中散射辐射量为57.7千卡/cm2,平均直射辐量为45.5千卡/cm2。全年太阳总辐射量最强为7月,可达12千卡/cm2,最弱为2月,只有5.6千卡/cm2。光照时数较为充足,有高产的光能利用潜力。光照年平均为1843.5小时,占年可照的42%。全年光照时数最少时间为2月上旬至4月上旬,平均每天2.8小时,最多时间为7月至10月,平均每日6.7小时。气候温暖,四季宜种,历年平均温度为21.8℃。年际间平均温度变化不大。全年最热为7月,日均温度28.4℃;最冷为1月,日均温度13.2℃。无霜期长,霜日少,年平均只有3.5天。受海洋气流调节,冬季气候变化缓和。相对湿度和蒸发量。相对湿度多年平均为83%,最大是1957年为86%,最小是1967年和1977年为81%。年内变化,5月至6月大,12月至1月小。蒸发量多年平均为1448.1毫米,最大是1971年为1605.1毫米,最小是1965年为1279.9毫米。

常见的灾害性天气,有冬、春的低温冷害,夏、秋的台风、暴雨、洪涝和秋冬的寒露风。低温冷害,分干冷、湿冷两种类型,受北方寒潮影响,每年1月和12月,会出现24小时内气温骤降10℃以上的现象,甚至出现霜冻。虽然年平均低温只有7天,但对冬薯、香蕉、塘鱼和早造育秧造成威胁,是早稻的主要灾害。低温阴雨天气经常出现在1月至3月上旬,倒春寒天气通常出现在3月中旬或以后。台风是影响最严重的灾害性天气,据统计,造成损失的台风年均3至7次,损失严重的年平均1.3次。台风侵以7月至9月最多。暴雨多出现在4月至9月,占全年暴雨的90%。暴雨汛期雨量达1443.5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82%。寒露风节气前后,每年9月20日至10月20日之间,日平均气温≤23℃,持续≥3天作为一次过程。1954年以来,出现寒露风年份占70%。

§ 自然条件

中山市

中山市(县)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品种较齐全,具有较大的资源优势。

粮食作物

水稻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众多。解放前,为适应挣稿耕作制的要求,品种形成了以茎秆高硬、根群发达、耐浸、耐咸、耐肥、抗风和抗倒的粗生形的迟熟品种为主,早造以新兴白、晚造以金凤类型为代表。民国26年(1937年)中山大学在《中山县的稻种检定报告书》中,列出早稻、晚稻和单造代表种共30个。 解放初期,从外引进试验推广的早造有七担种、南特16号等7个;晚造有三朝齐、晚白占3号等7个。1961年开始,推广高产、耐肥、抗倒的矮杆型品种为主,以解决高产与倒伏的矛盾。早造主要品种矮脚南特、红梅早等25个;晚造主要品种有溪南矮、木泉等19个。1978年以后,在推广稳产和常规良种同时,积极推广“杂交稻”。主要品种,早造有桂朝、双桂等18个;晚造有双白矮、二白矮等13个。小麦中山较大面积种植小麦,主要是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末期。种植品种多从外县外省或外国引进的,主要品种河婆六角麦、波达姆等19个。

蕃薯主要品种有:禹北白、雷州红、榄鼓薯、广薯7号、15号、16号、乌骨企龙、白花蕃薯、金山种等。

马铃薯主要品种有:兰花种、荷兰种、克山3号、玉外黄、里内黄、集农等。

油料作物

花生主要品种有:天津种、中山大珠豆、百日生、狮头企、狮选3号、狮选64号、从化穗豆、枫亭花生、粤油22号、琅江3号、红花126号、粤油551号、粤选58号、粤油551~116号、粤油187号、粤187~93号、汕油27等。

油菜主要品种有:坦背苦菜花、矮架早、胜利油菜、丰收4号、军农1号、沪州5号、东风油菜、曲江黄花油菜、兴梅油菜、高州油菜等。

黄豆主要品种早期有:早熟黄豆、迟熟黄豆;后期有:穗黄豆、?选1号、四季黄豆、田基黄等。

经济作物

甘蔗

民国22年(1933年)前,甘蔗品种以竹蔗为主。1933年以后至解放初期,陆续引进爪哇2878、2725、2883、3016等品种。1952年以后,主要品种是台糖134、粤糖54/143、华南56/12、闽选703等14个品种。桑、蚕桑树品种解放前主要是广东荆桑,解放后在荆桑中选育出伦数40、北区1号、沙选伦109(杂交桑)等。蚕品种解放前主要有大造、大109、轮月、细109等蚕种。解放后选育推广了解放1号、解放2号、560、258、42、301;多化性蚕种南农七号、广农三号、广农四号、群育五号、群育七号;二化性白蚕种有(东34X苏江)正反交、南农六号、广农五号(新九X8301)正反交、(新九X683)正反交、两广一号(新九X523)正反交。

水果 中山市

果树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据1980年调查整理,果树种类有30多个,品种约200个。

1、荔枝:三月红、元枝、妃子笑、黑叶、甜岩、桂味、糯米磁、槐枝、白叶、犀角于、大荔、柔枝等20个品种。

2、龙眼:脆肉(石陕)、乌园、十叶、漏核脆肉、陕西脆肉、中山脆肉、水眼、秋风子等15个品种。

3、香大蕉:香蕉类有矮肥、大种矮肥、高杷、黄把头。大蕉类有黑脚芒、高脚、木蕉、灰蕉和牛奶蕉、过山香型的高脚、矮脚等12个品种。

4、柑桔类:桔类品种:年桔、八月桔、十月桔、青皮桔、朱砂桔、碰桔、紫金浮莲、哈里曼丁桔、福州大桔等。橙类品种:滑牙仔、暗柳、明柳、水香橙、雪柑、酸橙、桂夏橙、五月红夏橙、新会甜橙等。构椽类品种:红柠檬、白柠檬、粗柠檬、甜柠檬和意大利柠檬等。袖类品种:沙田袖、桑麻柑、线袖、杂袖等。其它柑桔类:台山红皮酸桔、红皮山桔。

5、菠萝品种:主要品种是金山种(神湾菠萝),近年来引进小量的沙捞越(有刺、无刺)、菲律宾、巴厘种。

6、杂果类:乌榄(立秋乌、霜降榄、油榄、木榄、橄榄);桃(沙涌甜桃、掘笃甜桃、东坑甜桃、石马甜桃、毛桃);李(珠李、黄李、三华李、鸡蛋李、桂花李、沙李、滑李);梅、柿、沙梨、杨桃、板栗、黄皮、香荔枝、蒲桃、苹婆、枇把、木瓜(大南木瓜、蓝茎种、园果种)、拐枣、番石榴、西瓜、马蹄、菱角等90个品种。

7、热带果类:芒果、人心果和仁面子等11个品种。

8、野生、半野生类:余甘、山桔、木桂子、(狗囊)、水翁(水格)、桃金娘(岗枪)、金樱子、凉粉果等。

9、北方果类:枣、葡萄、苹果、水蜜桃等零星种植,结果不正常。

蔬菜

蔬菜品种繁多,五类干蔬、青亩瓜豆等60多个,遍布全市。主要种类有:生姜、马铃薯、大薯、深薯、红芋、槟榔芋、竹芋、粉葛、沙葛、莲藕、大头菜、萝卜、青瓜、白瓜、节瓜、丝瓜、冬瓜、苦瓜、豆角、玉豆、荷兰豆、番茄、菜心、白菜、绍菜、椰菜、芥菜、韭菜、生菜、西洋菜、波菜、茼莆、芥兰、葱、蒜、芹菜、茄等。

食用菌

草菇、磨菇、平菇、冬菇等。

§ 自然资源

中山的自然资源主要有五类:

中山詹园

太阳能资源。历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达445155.4焦耳/平方厘米,是省内太阳辐射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水资源。中山属丰水地区,年降雨量1738毫米,降水量共达29.18亿立方米,西江和北江流经该市的(磨刀门、横门、洪奇沥)总水量1497亿立方米,每亩平均水量达12.57万立方米。此外,中山市地处滨海,可利用潮差进行排灌。

矿产资源。中山的地质发展历史悠久,地壳变动频繁,但地层分布比较简单,富矿地层缺乏,现已探明并开发利用的矿产仅有花岗岩石料、沙料和耐火黏土。其中石料主要是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广泛分布于市内的低山、丘陵和台地,以五桂山和竹嵩岭储量最为丰富;沙料以中粗粒石英砂为主,主要分布于市内东部龙穴、下沙一带沿海地区;耐火黏土主要分布于火炬开发区濠头村附近。

动植物资源。中山大中型兽类的主要活动场所分布于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山高丘陵地区,现存的经济动物主要有小灵猫、食蟹獴、豹猫、南狐、穿山甲、板齿鼠和各种鸟类、蛇类等;平原地区以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和鼠类为主;水生动物有鱼类、甲壳类和多种贝类。植被代表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型的常绿季雨林,植被主要种类有610多种,隶属于105科358属,森林覆盖率为12.95%。

旅游资源。中山市的名人胜迹、五桂山脉和珠江三角洲南部的水乡特色,形成多姿多彩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市内主要旅游景点有:翠亨孙中山故居、中山影视城、孙中山纪念馆、中山纪念中学、孙文纪念公园、孙中山纪念堂、五桂山森林旅游庄园及革命历史根据地、紫马岭公园、中山温泉、长江水库旅游区、孙文西路步行街、横门海上庄园、三乡泉林旅游山庄及烟墩山古塔、西山禅寺、南山古香林、宋帝遗迹、罗三妹山、桥头小琅环等。土特产主要有三月红荔枝、神湾菠萝、小榄菊花肉、中山杏仁饼、石岐乳鸽、长江脆肉鲩、荼薇花制品、三乡濑粉等。

§ 林业资源

中山市

中山的林业用地主要分布在中南部的五桂山和竹篙岭山一带。境内植物种类繁多,具有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特色,但由于人类长期活动的影响,天然植物几乎被破坏殆尽。目前,全市植被现状,绝大部分是次生植物和人工植被。林地面积5205万亩,人均拥有林地面积0.49亩。森林覆盖率16%,林木总蓄量251761立方米。现存的次生天然林零星分布在五桂山、竹篙山的部分地区和区民点附近的所渭“风水林”中。阔叶林共有50万亩,多分布在五桂山区,大部分是人工林。用材林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松、杉、竹、按等树种,共457128亩。其中马尾松占绝大多数,其余是杉和70年代从美国引进的湿地松等幼林或中幼林。炭薪林分布在居民点附近,主要是?仔树,多为人工种植。防护林3473苗,分布在南?、神湾、五桂山和长江林场等地,多为马尾松、竹、台竹、水松、苦楝、桉树、木麻黄等为主,构成平原林网。经济林多分布在山区海拔较低的山丘和坡地,面积达40567亩,主要树种有荔枝、龙眼、油茶、油桐、乌榄、板栗、茶、柑、桔和橙等。

§ 经济结构

中山市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1:61.6:35.3。工业保持较快发展,质量效益同步提高。200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018.42亿元,增长19.1%,工业增加值605.85亿元,增长17.6%。其中,装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651.06亿元,增长22.3%。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拥有2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1个省级专业镇、7个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名牌战略成效显著,累计获得国家、省名牌名标、免检产品342个,被评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和“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与阳江、韶关、河源等市合作建设规划总面积达3.8万亩的4个产业转移园区。全面实施东部沿海开发战略,保税物流中心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东部“一区三镇”生产总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22.8%。第三产业增加值366.21亿元,增长16.8%。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07亿元,房地产市场供需两旺,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为1073.83万平方米、372.13万平方米和113.50亿元;邮电业务收入40.27亿元,旅游总收入75.37亿元。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共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7家,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4.61亿元。内外源经济协调快速增长 中山市紧紧抓住全球产业转移和泛珠合作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市进出口总值231.34亿美元,增长23.8%。其中,进口75.24亿美元,增长16.1%;出口156.10亿美元,增长27.9%。2006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94个,合同利用外资8.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06亿美元,增长8.39%;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16个。坚持完善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机制,反倾销预警和贸易壁垒应对工作取得成效。口岸设施不断完善,通关效率进一步提高。“走出去”步伐加快。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全市共有民营企业1.8万家,个体工商户11.2万户,2006年,民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80.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5.8%。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按照城乡一体、彰显特色、拉大框架、完善功能的思路,几年来,投入18亿元完成博爱路和起湾道改造、中心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城市标志性工程,城市化率达84.2%。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全市现有公路通车里程1571公里,形成了以国道和干线公路及京珠高速、中江高速、西部沿海高速为骨架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畅通工程”“智能交通系统”通过验收;9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5大机场;按照《珠三角轨道交通规划》 ,广珠轻轨在中山段已全线开工,中山境内将建有南头站、小榄站、东升站、石岐站、中山站、翠亨站和古镇站等7个站点。港口方面,形成东有中山港、南有神湾港、北有小榄港的“品”字形码头布局,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113万标箱,中山港集装箱吞吐量位于全国10强之列。供电供水充足,2006年全社会供电量达132亿千瓦时,日供水量60.67万立方米;全市光纤总皮长1.3万多公里,互联网用户37.2万户,信息化指数达72.3%。近年来,先后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等荣誉。民生进一步改善 统筹城乡就业,近三年来,全市共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培训、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下。全市职业最低月工资标准提高到690元。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达368.34万人次。大力推进农业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至2006年参保人数分别达34.5万人和18.9万人,新型农业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7.0%。实施城乡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工程,投资6300多万元改造扩建11家镇级农村敬老院,集中供养率达41%。推进扶危助困工程,设立“扶困助学基金”,累计建设“双困户”住房2.4万平方米,改造低保危房3.9万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832.77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897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9006元。

2010年3月,广东省中山市与香港贸易发展局签订了新一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从政策上为合作创造有利空间,并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展开更深入合作,根据这一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今后将密切开展金融、物流、旅游、展览等服务业的合作。今年6月,中山市还将与香港贸易发展局共赴德国举办招商推介会。

§ 社会事业

坚持“科技兴市”战略,大力推动城市创新体系建设,有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21家,博士后工作站3个,火炬区创业中心被授予“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称号。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市”,中小学优质学位覆盖率近80%;高中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75.3%和43.8%,对全市户籍学生实施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院校5所。香山文化研究和应用取得丰硕成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镇区文化站全部达到省一级以上标准,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分别成为国内首家同类型的博物馆。中山图书馆藏书64万册,是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投资5亿余的中山文化艺术中心开放以来成功举办博鳌亚洲论坛2005文化产业会议等重大活动,已成为我市的文化地标。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获得“全国全民健身样板城市”称号,2006年,我市体育健儿共有3人4次破(超)7项世界纪录,获得团体及个人世界冠军4个,全国冠军1个。积极创建全国生态市和广东省林业生态市,设立五桂山自然生态保护区,推进“绿化中山大地工程”,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和治污保洁。市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共有国家、省级卫生镇18个,社区卫生服务面达81%。建立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大力推进“平安中山”建设,信访网络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形势良好。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初步建立起市、镇、村(居)三级流动人口管理体系。启动建设政法网(金盾工程)、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获得全国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长安杯”称号。

2007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在工作中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经济发展中“好”与“快”的关系,确保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统一;二是发展动力中“外”与“内”的关系,实现内外源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是城市建设中的“建”与“管”的关系,把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有效的管理结合起来;四是社会管理中的“宽”与“严”的关系,形成宽严有度、文明法治的管理秩序;五是利益协调中“收”与“放”的关系,既要加大对资源和财力的统筹力度,又要体现利益向下。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工业总产值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外贸出口增长15%,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5‰以下。

§ 民风民俗

山民性爱国爱乡,勤劳敦厚;富进取精神,为了谋生不惜背井离乡、远涉重洋艰苦创业;办事灵活求实,头脑敏锐,较少保守思想,力求创新;民风平和有礼,与人为善,团结互助,崇尚正义,惟富有者多豪奢、爱面子、讲排场、慕虚荣。根据中山人的民性民风,人民政府曾在80年代拟定“团结、爱国、求实、创新”为中山人精神。

生产习俗 中山市

择日开工:新春佳节过后,各行各业都喜欢选择一个好兆头的日子开工。当天在工作场所门前燃放爆竹志庆。山区农民则在开工之日在田地插香烛奉神,用锄头在地里锄几锄以示正式开工,然后燃放爆竹,取意开工吉利。

邻里帮工:沙田区农民每逢兴建房屋或者办理婚丧事宜,其亲戚邻里一般都主动乐意帮忙,届时主人家供应饭食,无须计较酬劳。

干塘:蓄塘养鱼的人家当在鱼塘捉完大鱼,将塘水放干后,任何人都可以下去捕捉剩下的鱼虾,塘主全不介意。

生活习俗

服饰穿戴:

沙田区妇女劳动时喜用毛巾包头,称此毛巾为津头布;山区妇女则用布包头,称为包头布。沙田区和部分民田区妇女都习惯用围裙裹在上衣前面。民田区的围裙多用小银元作裙扣,或在裙边绣花,图案别致;沙田区的围裙则比较简朴,但也有用银元作装饰的。清朝覆灭后,香山的男人很快就剪掉长辫,改留平头装甚至剃光头,居城者逐渐留西装,俗呼“花旗装”。女孩子一般在四五岁时开始留长发,及长,未婚者用红头绳扎辫尾,婚后梳散辫或束发髻。30年代后,有钱人家逐渐兴烫发,一般人家则多插扁平骨针或铁质的“松头夹”。建国后亦无大改变,只是年青妇女喜结双辫。入80年代后烫发的人越来越多,而且逐渐讲究发型的多样化。

住宅形式:

清末民初,石岐和民田区的居民住宅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贫苦人家只有厅房各一,有钱人家则多有两条以上房屋(两幅山墙之间的房屋为一条),深度有两进以上,大的每条屋有17坑以上,小的只有15坑甚至更少。少数仿照西式建筑,高两三层。大户多用青砖砌墙,大门外辟一空地为地坪(院子),大厅与二厅之间设“天井”。在石岐、小榄和沙溪等地,少数大家族的房屋仿照北方的四合院,正中为庭院,四周为房间,院子里南向为正房堂屋,称内堂;两侧为厢房,正房对面为厅堂,称为客厅。近代许多侨胞回乡建房,多采纳西式房屋的结构形式,建成中西合璧的既美观新颖又方便实用的楼房,旧式房屋已逐渐被取代。建国后,民田区和石岐多沿用此种中西合璧的双层楼房,80年代起石岐则多建四层以上的住宅楼宇。沙田地区的居民多在河涌两岸形成聚居点,房子简朴,以草寮居多,主要是泥墙禾杆寮及小部分杉皮棚寮;砖木平房只是少数。但是70年代以后已有很大改变,茅寮已逐步消失,代之以混凝土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两三层楼房或平房。砖木结构的平房,有厅房各一,房边设一走道通后门,厅房之间开通花窗透光,有的在屋内搭建木板全楼或半楼,厨房厕所多建于屋外,房子前面一般辟有空地。粮食习惯囤放在屋外门前,以减少草寮经常失火造成的损失。

中山市

饮食嗜好:

饮茶 中山城乡居民一般喜欢在闲暇时间上茶楼酒馆饮茶吃点心。城区和各墟镇都设有茶馆酒肆,有的每日开早午晚三市,顾客络绎不绝。打边炉(吃火锅) 冬天里,许多人都喜欢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边煮边吃青菜、豆腐和各种肉类,包括鱼片、肉片、各种禽畜的内脏和海鲜等。沙田区居民还喜用狗肉和鲤鱼打边炉。

吃禾虫 禾虫是中山稻田里野生的软体小虫,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铁、磷和各种维生素,其味鲜美,城乡居民历来喜爱,视之为席上佳肴。民间烹调方法甚多,或煎、炖、煲鲜禾虫,或晒禾虫干,腌制禾虫酱,后者甚至是农家常年的备用菜。

吃风鳝(鳗鱼) 风鳝肉丰骨少,肉质嫩滑,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堪称鳝鱼类中之珍品。民间多以蒜头焖焗,其味鲜美可口。

吃狗肉 中山城乡居民都喜吃狗肉,烹调方法则各地不一,多数用绿豆先煲后焖。小榄人也喜用狗肉打边炉。

蛇餐 城乡居民中的有钱人家喜在冬天吃蛇餐。食法有所谓“三蛇烩”(三蛇指金脚带、饭铲头和过树榕等毒蛇)、“龙虎凤大烩”(即蛇猫鸡同煲)、龙凤羹(老母鸡煲蛇)、水蛇花生汤(粥)等。

吃田鼠 中山部分农村居民喜吃田鼠。田鼠是稻田里的害虫,毛黄肉多,农人多在秋冬之间捕捉,腊制为田鼠干,其味鲜美;也有的以乌豆、老姜煲汤。

吃麻鸭 中山农村盛产家鸭和野水鸭,两者肉质俱佳。沙田地区居民用锅焖全鸭,俗称“燎鸭”,民田地区多用子姜焖鸭,酒馆用以烹制中山名菜“霸王鸭”,石岐居民喜在夏天煲冬瓜薏米荷叶鸭汤。秋冬季节,人们喜腌制成肉质甘香可口的腊鸭。

吃蟛 蟛别称虾、坑蟛蜞,一年四季产于淡水草滩、池沼和稻田河沟里。民间喜用蒜蓉、椒丝、紫苏、鼓汁蒸熟,其味清香微咸,鲜甘可口,风味不亚于羔蟹,沙田地区居民历来嗜食

吃田螺、石螺 中山水网地带盛产田螺和石螺,居民普遍嗜吃,多用紫苏炒熟啜食,沙田区居民则喜在饭面清蒸。

白莲蓉月饼

传统食品杏仁饼 清末,石岐易味庐饼家始创一种以绿豆粉为主要原料、用无筋肥肉片作夹心馅料的中式饼食。因该饼经咀嚼有杏仁香味而称之为杏仁饼。杏仁饼经烘烤后,其色金黄带绿,饼味甘香、松化可口、冰肉爽而不腻,食后齿颊留香。居民喜以此饼馈赠亲友。

白莲蓉月饼 始创于1930年前后。此饼选用纯正脱衣白肉湘莲配制而成,品种有莲蓉素月、莲蓉蛋黄、双黄莲蓉等,饼色油润,馅白带黄,气味香郁,嫩滑可口,是“广式”月饼中之姣姣者

濑粉 本地称之为“三乡濑粉”。此食品始创于清代,当时三乡白石村村民以山坑清水将精米粉和冷白饭搅拌,用手搓成坚韧爽滑的圆条状鲜粉。后来附近各村争相仿制,逐渐发展到用钵搓制,以后更改用机器制作。濑粉有干湿两种,是80年代广东五大名牌米粉之一。

荼薇酒 此酒是小榄特产,以当地盛产的荼薇花作原料,同粮食、酒曲一起精酿而成。荼微酒具有陈年米酒的香醇特性,又有荼薇花的特殊香味,酒色澄清而不沉淀,不失为色香味俱佳的好酒。

菊花肉 也是小榄的特产。此食品是用白糖精工制作的半透明无筋肥猪肉片,并在表面拌上一层半鲜半干的黄菊花花瓣制成。食用时花香扑鼻,其味清甜可口,爽而不腻,是一种精美的传统点心。

荼薇蛋卷 也是用荼薇花花瓣为主要原料,配以精面粉、鲜蛋、椰蓉、白砂糖等,经特定工艺精制而成。蛋卷甘香松脆,既有浓郁的椰子和鲜蛋的香味,又有醇和清新的天然花香,是家常食用的佳品。

石岐乳鸽 本是中山籍华侨从国外引进的优良鸽种,经同本地优良鸽种杂交后孵育出来的一种乳鸽。这种乳鸽以体大肉嫩、胸肉特厚而著名,烹制方法繁多,其中以红烧乳鸽闻名于省港澳各地。

三稔包 是中山民间喜吃的开胃消滞、提神醒脑的干果食品,制法是用鲜果三稔(酸杨桃)切片后夹以砂糖姜丝等,经腌制晒干而成。

龙头环豆豉 是沙溪龙头环村生产的精制豆豉,历史悠久,除在本地销售外还出口港澳和海外。其特点是豉粒完整饱满、色泽乌黑光润,味道鲜香,人们喜用作烹调食品的佐料。

家宴菜谱

喜庆家宴 石岐和民田区居民的喜庆家宴一般为八菜一汤,俗称“九大簋”(粤音鬼)。每道菜的菜名,都有四个字以上,忌用三个字。“九大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大体包括如下的九道菜:乳猪拼盘或金猪成盘(或红烧乳鸽);发菜扒鸭或发菜蚝豉(或发菜配猪腿猪舌,粤语称猪腿为猪手,猪舌为猪脷);豉汁蟠龙蟮(或蒜子焖大蟮);蜜饯(或白灼)大虾或白切鸡(或豉油鸡);酥炸或清蒸鲜蚝(或带子);香芋扣肉(或果仁鸡丁);清蒸海鲜鱼;时菜炒杂;瑶柱粟米羹春节家宴一般将九大簋中一菜更换为发菜蚝豉烩猪脷;小孩满月酒宴则一定要有猪脚姜和红鸡蛋等小点;寿宴必有寿面(寿包)或蛋糕。沙田区居民家宴以大碗盛菜,每道菜盛两碗,共9碗至13碗不等,席间可添菜。每菜除主要肉类外,一般有蔬菜垫底;上菜时一般不上整个家禽。菜名字数多寡不忌。主要菜式有:燎鸭(或鹅);焖鸭(配马铃薯、葛、花生、藕等)或时菜炒瘦肉;发菜焖冬菇;时菜炒鸡;时菜炒尤鱼;炸鱼球。

小榄菊花宴 因小榄地区盛产菊花和塘鱼,故小榄居民擅长烹调此家宴。该菜谱以菊花为主,以塘鱼(鲮、鲩、鳙、鳊)为主要荤料。主要菜式有:菊花鱼球;菊花鱼丸;菊花羹;菊花鱼片;菊花虾球;油炸菊花;菊花牛肉;菊叶包。

小榄菊花宴

丧事家宴 丧宴一定用七道菜,俗称“吃七”。菜式清淡,忌用烧猪肉,配菜多用豆芽、萝卜、芋头、荞头等,席间不设酒。其菜式有:金针、发菜、云耳、粉丝绘斋菜;荞头(或以瓜代)煮虾;白切鸡(忌用炸鸡);莲藕焖鸭肉(忌用全鸭);豆腐煮鱼(或煮鱼丸);萝卜煮猪肉;时菜炒鱿鱼。

传统节日

春节 即农历新年。建国后习惯称农历新年为春节年初一,民间从子夜起至凌晨,多以香烛、斋菜等祭祖,燃放爆竹,家家户户的门前都贴上新春联,取意为除旧布新、迎春接福。在春节期间,男女老少都注重打扮,相互见面都讲些祝贺的话,长辈要给晚辈或未婚者“利是”(红包)。许多家庭都习惯在年初一吃斋菜素食,小榄还喜吃糖饼甜食;饭后给长辈和至亲拜年。是日城乡各地到处喜气洋洋,一派欢乐景象。年初二,俗称“开年”、“开(做)祃”(口语称开牙)。民家多宰雄鸡祭祖,祈求新年合家平安,人人精神爽利。这天全家吃荤,且较平时丰盛。已婚妇女习惯在当日偕同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年初三,俗呼赤口日。建国前,民家喜欢在早晨开门往外泼水和洒米、放爆竹,祈求全年不犯口舌是非。这天一般不拜年,甚少出街。今已无此陋习。年初七,俗呼人日,即人的生日。许多人家习惯在当天煲粥炒粉作午饭。小榄居民则在早上吃以各种肉类和蔬菜煮成的生日粥;也有吃用莲子、百合、花生、芝麻、橄榄仁、粉丝、干果等煮成的生日糖茶。客家人则喜用萝卜丝和米粉搅合煮成萝卜糕作午膳。

从1988年起,中山市城区石岐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日,兴起一种以慈善助人为主题的称为“慈善万人行”的新民俗。当晚,城区内外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配以“飘色”、舞狮、舞龙、舞鹤以及其他民间艺术队伍组成万人大巡游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地从西郊起步,沿孙文路步行至孙中山纪念堂。沿途万人空巷,灯饰辉煌,一派热闹祥和的节日气氛。正月十五元宵节 俗称灯节。旧俗在过去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在这天到祠堂里或土地坛挂花灯,叫开灯或挂灯,到清明时才取下烧掉,叫结灯。此俗在建国后已少见,但部分农村仍存。建国前的小榄地区则有灯会。当晚,一些民间组织举行以传统民间故事为题材所装饰的花灯巡游,男女青年则举灯结伴歌唱,俗称唱灯歌。过去,小榄在十六日还有执炮的习俗,即在庙前空地上放内藏竹子红布条的土布炮,村民争相执取散在空中的红布条,执到的可取得象征红“炮”的镜屏等物,预兆一年将行好运。今已无此俗。灯会于次日晚(正月十六日)才结束,叫散灯;同时,也标志着春节活动已尽兴而止。二月初二土地诞 解放前,中山农村许多地区在这天公祭街头路边的神社(土地公,古称为护土神),祈求风调雨顺。入夜焚烧用禾杆束制成的巨大花炮,其中带有两个小炮,称“猪仔炮”,相传拾获者有添丁的征兆。今此俗已废。建国前,民间还有于农历每月的初二、十六祭土神,称为“做迓”,近年经商者多恢复此俗。

清明节 从冬至起计,160日后就是清明节。节前,民家门前及屋内祖先牌位前均插上柳枝,待节后才拔掉,据说是为了驱邪。从清明到立夏共30天为扫墓之期,俗称拜山、行山、踏青、压纸、铲草等。解放前一般以房族或家族为单位相约同去拜祭祖先的山坟,祭品一般有烧猪、烧鸭、包点、甘蔗、水果、茶饭酒等物品。建国后仍保留一家一户于清明节期间拜山的习俗。解放前,在清明节后的第30天,俗称“闭墓”,民家在入夜前设酒等祭祖。近年此俗渐复兴。

浴佛节

四月初八浴佛节 小榄称龙兴节。浴佛节本是佛教节日(佛祖释迦牟尼诞辰),民间于建国前有转木龙(又称转醉龙)的游艺习俗,今已废,但不少农家在当天仍有蒸制栾西叶饼以供全家品尝的习俗,城中则多由包点小贩出售,据说该饼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小榄人则兴在农历初三踏青春游和采摘艾叶、荼薇、栾西叶制层粉糕和糖饼。

五月初五端午节 又称端阳、重五、地腊等节。中山民间习惯于该日合家吃粽子,节前两三天便开始裹制。中山人的粽子分碱水粽和旦黄(或红豆)咸肉粽两类,喜用叶长有韧性、煮之生香的野生百合科长年生植物芦兜的叶裹粽,称芦兜粽。许多人家还在当天煮五色甜粥(五种不同颜色的豆类所煮成的粥品)作午膳,据说可解毒辟疫。当天还有不少地方举办龙舟竞渡。石岐城区龙舟竞赛集中于岐江河,参赛队伍历来十分踊跃。这天岐江河面龙舟云集,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两岸人头涌涌,欢呼声震撼岐江河两岸。小榄人在建国前还兴在此日用黄纸和小竹枝扎成小鸭放逐河涌中,且每男丁扎一只,意为放走邪魅,今已废。

七月七夕乞巧节 传说中是牛郎与织女在银河相会的日子。解放前有妇女在当天晚上摆设自己精心巧制的供品以拜“七姐”和供别人参观的风俗,其用意是乞求赐予做针线活的技巧。今无此俗,但家中有婴幼儿的民家,还喜用上造谷浸水泡制谷秧(俗称仙秧)拜月亮(又谓拜七姐),晒干后备用,谓是医治婴幼儿夏季热病的良药。

七月十五中元节 又称鬼节,本为佛教的盂兰盘会(中山人称之为盂兰胜会)。建国前,石岐、小榄以各庙寺为中心设水陆坛超幽,名为“公普”祭仪,另安排神船色船巡游。而民间习惯于农历七月十四日杀鸭祭祖,七月十五日入夜在街上烧衣纸祭鬼。此俗于解放后已被废除,但80年代后期则有所复旧。张家边的已婚妇女则有“担十四”的习俗。她们是当地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每年只能乘夏收完毕农闲之时回娘家省亲。由于回娘家时肩挑鲜鱼猪肉等食品,故有“担十四”的说法。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这是中山民间的一大节日。从农历八月初一起,市面上就有各种中秋月饼出售,人们争相购买以馈赠亲友或孝敬长辈。当晚,儿童们挑着贺中秋的各色灯笼穿街过巷嘻戏,主妇们则把美味的食品(包括鱼粥或鸡粥、月饼、田螺或石螺、芋头、菱角以及各种鲜果等)置于露天的桌面上,合家边拜月边吃饼赏月。小榄和东升人还喜欢在赏月时吃鱼生,称这为“捞鱼生”;而沙溪、大涌人则喜用汤圆赏月。

九月九重阳节 农历九月秋高气爽,中山人历来有在九月九日当天登高的习俗。抗战前石岐还兴登高放风筝(纸鸢)。那时石岐曾流行一段重阳童谣:“九月九,去登高,戚(扯)高纸鸢望天流,滞(衰)运流晒(尽)好运到,长命富贵步步高。”那时,有些石岐人放风筝有意让别人的风筝缠断,或放到一定高度时抛掉线头,或在线的适当位置绑上点燃的香枝把线烧断,总之都想自己放的风筝能往远方飘去。此俗最早见载于道光年间的《香山县志》中。解放后,此俗渐息,但到80年代初又重新兴起,且从白天登高改为夜半登高,黎明自散。登高者多为青壮年人,地点多在市郊的大尖山和城区内的烟墩山。但登高者已不再以放风筝来祈求转运了。

冬至 民间喜用三牲(鸡、猪、鱼)祭祖,小榄一带则喜用菊花肉作馅料做的糯米汤圆(当地人称之为水圆、水榄)祭祖。小榄各氏族祠堂均盛行春祭冬祭,祭祖后分胙肉给子孙。此俗今已废。另外,在冬至当天,东升人还喜用大芥菜、甜薯、猪肉粒烩煮成一种名为沤冬的菜祭祖,意为迎接冬天的来临。

腊月二十四日小年夜 俗呼灶君节。民间习惯在这天“送灶”(或“谢灶”),并备片糖、甘蔗、米、汤圆祭祀灶君,然后拆下灶君神位连同冥纸火化。东升人祭灶则用生鲤鱼、茨菇、桂圆、糖、蔗等,这种俗例今已少见。

十二月三十日除夕 俗称年三十或团年。中山人习惯在谢灶后到年底的几天里选择一天“团年”。是日全家大小,包括出嫁女也回娘家过节,共进团年饭,热闹非常。“逛花市”是中山人除夕晚上的一项娱乐内容。每年的花市于腊月二十七或者二十八前后开始,到除夕午夜前达到高潮。人们把对来年的美好愿望溶化在对花卉的选择上,因此遇见合意的花卉、年桔就买下,让家居增添几分春节欢乐的气氛。

婚丧喜庆

解放前,中山民间的婚嫁风俗十分繁琐,各地具体礼仪不尽相同,但一般有如下几个程序:媒妁缀合。过去未婚男女除了坦州、横栏、民众、五桂山个别地方通过对歌相识相恋之外,大多由媒人介绍缀合。即使民国时期逐渐兴起自由恋爱结婚之风,但发展到谈婚论嫁时仍物色一个妇人从中疏通。这个人一般在婚礼中充当“大妗姐”或“妆嫁娘”。送“利是”(红包)。男女双方同意结婚后,男方择日向女方送订婚信物及其他礼物。石岐人称男家礼物出门时为“出盒”,女家由兄弟接受礼物,称“开盒”。部分沙田区称此礼为“拿茶叶”。

送年生。议订婚期前,男方再次送小龙凤饼、茶叶、椰角、油煎粉角等礼物及聘金和一对新人的出生年庚到女家,俗称“送茶礼”。

哭嫁。解放前中山沙田地区的待嫁女,在结婚前几日要找几位要好的未婚少女同吃同住,于晚间用咸水歌调唱哭嫁歌,又称“叹嫁歌”。解放后此俗已废。

出阁。新娘出嫁当日子时,女家请子孙齐全的妇人在门口替新娘梳头,用柚叶煲水沐浴。早上吃其嫂或母亲煮的糖面条,换上崭新的嫁衣裳,由父兄打开大红雨伞遮着新娘出门,母亲或妆嫁娘则在门口向空中及新娘伞顶撒米,表示吉祥。

迎亲。抗战前,石岐、沙溪、小榄等地的迎亲是由男家租备花轿,挑着龙凤礼饼、猪肉、鲜活鱼鸡等聘礼担,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水网地区则用船艇迎娶。解放后各地都以车代步,花轿已废弃了。

中山市

过火盆,又称“□火”。解放前,当新娘乘坐的花轿到达男家门前时,候在门前的新郎敲开轿门,由妆嫁娘或所谓有福气的中年妇人背着或扶着新娘跨过点燃禾秆的火盆进门,寓新娘进门后旺夫益子之意。

拜堂。新娘在新房中稍事休息后,由陪嫁娘带到厅堂,与新郎共拜天地及祖先神位,然后向翁姑和长辈敬茶,同时接受长辈的赠品。

摆喜酒。俗例嫁娶双方均要举办婚礼酒席酬宾,否则遭非议,此为陋俗,解放后至70年代末曾废止。80年代起此俗复兴。

回门(又称请新女婿)。新娘在婚后的第二天要回娘家,新郎携整套猪内脏、“双飞”猪肉、鲜鱼及酒等礼物陪同前往。女家设晚宴招待新女婿,宴罢新婚夫妇便返回夫家。

请新岳父(又称请亲家)。男家于婚后择日宴请岳父母及妻舅等女家主要的长辈。

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大力倡导下,越来越多的城乡青年废弃旧式婚礼铺张浪费的繁琐礼仪,以茶话会的形式举行集体婚礼或旅游结婚。

丧葬

报丧。家人死后,习惯上要马上派人逐一向族亲及外姓亲戚报丧。如果死者是妇人,则必须先向其外家报丧,并请其前来视察,然后才可办理治丧事宜。

哭祭。解放前,中山许多地方都有丧家妇女席地坐在死者遗体旁哭祭的习俗。石岐人称哭祭为“哭吔(粤音nǎiyā)”。这种“哭

”,其声凄厉,但又字字清晰,赞颂死者生前的为人,哀叹自己痛失亲人的痛苦,期望死者灵魂早升天国,庇护后人幸福安宁等。哭祭的歌调并无规范,全由哭祭者自由抒发。

担幡买水。担幡由雇请的道馆中人(喃呒先生)主持,让死者的一个子孙(原则上是由其长子或长孙)肩扛幡旗,其他孝子贤孙依次跟随在遗体四周绕圈,每经其面前都讲些惜别或祷告的说话,然后再由“喃呒先生”带路,死者的长子或长子嫡孙在亲属的搀扶下手捧小瓦盆,后跟致孝的亲友,走到河涌或井边盛水归来。这种习俗被称为“买水”。

殓棺。石岐和民田区一般请仵工搬尸及钉棺,而沙田区则由子侄亲友进行。

送殡。解放前,棺木从灵堂抬出后,由长子嫡孙或定为续嗣的继子、养子、义子捧灵牌,尾随喃呒先生及送殡队伍,至特定的辞灵地点即止。辞灵后,送殡队伍则沿原路返回灵堂,棺木则继续上山,而戴孝的子孙则再携香烛至墓穴前,等一切事情办完后才对先人拜别。近年也有全部送棺木至墓穴前的。

设寿宴。高寿者死亡后,丧家多设晚宴,以酬谢宾客。这种宴会,石岐及民田区称之为“寿宴”,沙田区则称之为“英雄会”。赴宴者还向丧家取一粗陶瓷碗盛些席上的饭菜或包点带给家人吃,认为吃了用这种碗所盛的菜肴能长寿。

分孝。丧事办完之后,丧家给每个子孙分发蛋糕、鸭蛋、碗筷、梳、镜、灯等物,这种习俗表示分别尽孝之意。

解放后,旧的丧葬习俗逐步得到改革。从60年代开始,政府提倡火葬,丧葬仪式从简,废除旧习俗,只开追悼会表达哀思。但农村仍习惯土葬,传统的习俗还被一些人所沿袭。

生育

做“三朝”。婴儿出生后第三天要为之剃头,同时配备三牲等物拜祭祖先,并且煲猪脚姜、染制红鸡蛋和煮炒米糖送给婴儿的外公外婆及其他亲友。

送庚。三朝后至满月前,亲友携带猪蹄、一方布料或衣服被褛之类的婴儿用品到贺,俗称送庚。

满月酒。富有人家的婴儿出生后满1个月时多设酒宴,席中必有猪脚煲姜、红鸡蛋和甜酸萝卜姜片等食品。散席时,主人家还分送红鸡蛋及酸姜片给亲友。

担满月。外公外婆在外孙满月时送手镯、全套衣帽及猪蹄、鸡蛋等礼物到贺,俗称担满月或担出月。

生日

解放前,中山民间多在虚龄31岁时才开始做生日酒宴,以后除41岁外逢一为“大生日”,61岁以上称大寿,81岁称桃宴。岳父母要为女婿做第一个大生日。贺生日的礼物包括2盒面、2支酒及红包等。

乡土旧习与陋习

中山部分地区长期以来因袭一些传统的旧习甚至陋习。这些旧习俗自民国时期以来已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其中有的是陋习,与现行的法律和法规相违背,解放后已被人民政府明令禁止。

不落家 中山北半部接近顺德的小榄、古镇、东凤、南头等地,历史上曾有过“不落家”的风俗。这种习俗是新娘出嫁后名义上是夫家的人,但从回门之日起仍在娘家居住,只有逢年过节或在丈夫、翁姑生日时才返夫家一日一夜或半日不宿,一直到怀孕后或结婚满三年才正式到夫家长住,称“落家”。

自梳女

自梳女 解放前,小榄、古镇、东凤、南头、黄圃等经济作物地区受邻县顺德的影响,部分乡村妇女也有终身不嫁的习俗。由于这一地区的农业以桑蚕为主,妇女都是主要劳动力,收入并不少于男性,所以才有终身不嫁的习俗。当某姑娘立下决心不嫁时便择定吉日,宴请亲友,并拜神发誓,表态“梳起”。她们保留长辫,尊称姑婆,俗称自梳女。自梳女可选择志趣相投的(亦是自梳女)结为“金兰”,甚至另辟一居所聚居,生活上互相提携,这种房子称为“姑婆屋”。自梳女可收养嗣女,承继产业,嗣女及长也要“梳起”,如此代代相传,但长幼之间全无血缘关系。解放后,自梳女的习俗已逐渐绝迹。

娘子出家 解放前,小榄、古镇等地曾盛行已婚妇人以“不落家”为名,逃避夫妻生活而外出当佣工,过独身生活,但名义上仍保留原来的婚姻关系。这些妇人稍有积蓄时则出资为丈夫娶“平妻”(又称二娘),以其为夫家生儿育女,并资助丈夫维持家计。到终老时,则在夫家殓葬,并得到平妻所生子女的供奉。民间称此俗为“买门户”。称呼这类已婚女人,一般前冠其夫姓,后称其本姓,即某某氏大妈。此俗解放后已废。

公鸡拜堂 民国以前,香山一些地区曾有这种陋习:当男女两家议定婚盟后,新郎突然出走抗婚,或出洋做工求学,不能及时返家成亲,而女家又不肯易期相就时,男家则由大妗姐抱一只大公鸡代替新郎与新娘拜堂。这公鸡在拜堂后放进专设的鸡笼饲养,永远不杀,让其自然死亡。这种陋习使一些女子与公鸡拜堂成婚后,往往由于丈夫永远不归而寡居一生。

冥婚 解放前中山有冥婚的习俗。一般人家、特别是富有人家在未婚儿子死后为其物色对象(已死去的未婚女子),并择吉日成婚,此谓冥婚。在迎娶之夜,男家的轿扛神位到女家迎娶,女家用纸制鬼衣及竹纸粘合制成的各类嫁妆,抬至男家供拜焚烧。男家则设这对鬼夫妻的灵位于神楼,并择一侄辈为其嗣,常年供奉香烛。男女两家永远行姻亲之礼。

秋社 小榄解放前有农民在秋收后(即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祭祀酬谢土地元神的仪式,其后倡为“春祈秋报”。今此俗已废。

行傩 行傩,又叫“打伙福”,是小榄地区的旧俗,意为祛除邪鬼游魂作祟以保地方平安。每年冬至前十余天起由各坊社(以明代卫所所辖范围,每一卫所为一个坊)的主事人组织信众,抬出主帅庙中的菩萨偶像安放在适合的祠宇内座镇,等候善男信女膜拜。从翌日起,按照占卜的顺序,依次在每个坊社活动一天。当日,坊众上香烛,奏鼓乐,抬着神像游行于坊社内街巷。解放后已废此陋俗。

另外,解放前的迷信陋习还有赞星、许愿、契神、游神等,今均已废弃。

§ 语言

中山市

中山市的语言状况较为复杂,主要使用汉语方言,包括粤方言、闽方言及客家方言。其中使用粤方言的人数最多,占总人口的84%,主要分布在北部冲积平原区和中部的石岐地区。粤语方言分为4种:(1)石岐话,主要分布在石岐地区、南区和南朗镇;(2)沙田话(近顺德话),主要分布在南头镇、黄圃镇、东凤镇、小榄镇、阜沙镇、东升镇、横栏镇、港口镇、民众镇、坦洲镇、板芙镇及西区的沙朗、南朗镇的横门等地;(3)三角话(近东莞话),主要分布在三角镇;(4)古镇话(近新会话)主要分布在古镇镇。闽语方言,主要分布在沙溪镇、大涌镇、三乡镇及火炬区的张家边等地。客家语方言,主要分布在五桂山镇、神湾镇及坦洲镇的南部小区。

中山的语言状况,也为历史上多次人口大迁徙提供了有力证明。目前,中山市内最少存在三大方言。这就是粤语系(分布于以城区石岐为中心的区域)、闽南语系(分布于沙溪、三乡等地,但彼此间亦有区别)、客家语系(分布于五桂山一带)。由于与土著文化相融合,加上几种方言之间的互相渗透影响,所有方言都演变得与其发源地相去甚远。例如石岐话虽然属于粤语的范围,但在词汇、语音、语调等方面与广州话有明显的区别。其他方言也是如此。

不同的方言,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即使到了近现代,彼此间的区别还是存在的。例如以民间艺术中的民歌而言,粤方言地区流行粤曲和广东音乐,五桂山区流行客家山歌,隆都(沙溪一带)地区有独特的“鹤歌”,大沙田地区流行“咸水歌”和“高棠歌”。另一方面,不同背景的文化互相影响和渗透,又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的地方色彩。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当数产生于五桂山区靠近平原的边缘地带的民歌“白口莲”,这种民歌的曲调近似“咸水歌”,但调式依然是客家山歌的“6”调式,演唱时一般用“白话”(不大纯正的广州话),所以叫做“白口莲”。各种方言文化的撞击,其结果是产生了新的地区文化,于此便可见一端。

中山市的生活门户网 中山在线 http://www.z0760.co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5: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