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书《归去来辞》赠契顺
释义

§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 原文

书《归去来辞》赠契顺

余谪居惠州,子由在高安,各以一子自随,余分寓许昌、宜兴,岭海隔绝。诸子不闻余耗,忧愁无聊。苏州定慧院学佛者卓契顺谓迈曰:“子何忧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当为子将书问之。”

绍圣三年三月二日,契顺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至惠州,得书径还。余问其所求,答曰:“契顺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苦问不已,乃曰:“昔蔡明远鄱阳一校耳,颜鲁公绝粮江淮之间,明远载米以周之。鲁公怜其意,遗以尺书,天下至今知有明远也。今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余欣然许之。独愧名节之重,字画之好,不逮鲁公,故为书渊明《归去来辞》以遗之,庶几契顺托此文以不朽也。

§ 题解

华夏大地,千古不乏古道热肠之士。契顺既是其中一个。其实距此不久,还有一位巢谷,以古稀之年,慨然从四川眉山徒步万里来岭南寻访苏轼兄弟,都不失为古道热肠之士。他们的可贵之处如契顺所云:“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这同那些营营苟苟之人相比,该有多么伟大。但愿这篇小文,在当代人的心理中产生点影响。

《归去来辞》,东晋陶渊明辞赋的代表作,具体而细致地表现了作者辞官归隐的过程和思想活动。苏轼对它特别喜爱。

§ 译文

我被贬居住在惠州,子由被贬到高安,各有一个儿子跟在身边,其他两个儿子分别在许昌宜兴居住,隔着千山万水,孩子们都没有我的消息,很是忧愁烦闷。苏州定惠院学佛者卓契顺告诉苏迈:“你何必这么担忧,惠州又不在天上,走总可以走到,我一定替你向你父亲要封书信。”

绍圣三年三月二日,契顺渡江越岭,步行露宿,曾累得身体僵硬而倒在瘴气中,蓬头垢面,双脚长满茧子来到惠州,拿到我的信就要回去。我问他有什么要求,契顺回答说:“我没有任何要求才来惠州的,如果有要求,就应该跑到京城里。”几番苦苦相问,契顺才说:“从前,蔡明远只不过是鄱阳的一个校官,颜真卿在江淮间没有粮食,明远大老远地载着大米去帮助鲁公,鲁公敬佩他的壮举,将这件事情写到书里,直到现在,大家都还知道明远这个人,虽然契顺没有米给苏公,也仅仅走了几万里,如果可以像明远那样,先生也为我写几个字可以吗?”我很高兴答应他。只是很惭愧,无论是名节还是字画,我都不及鲁公,所以抄写陶渊明《归去来辞》送给之,希望这些文字能让契顺能流芳百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52:28